“吃了就吐,我的钱全被冲进马桶了”

2020 年,饱受进食障碍折磨的张沁文将自己的恢复过程拍成纪录片,记录了她从最瘦时 28 公斤艰难恢复的过程,引发广泛关注。她让人们理解这份痛苦:进食障碍不是简单的 ” 吃太多 ” 或 ” 吃不下 ” 的障碍,而是一整套复杂的心理健康问题。而受此危害的人,比想象中要多得多。

作者 | 童元

编辑 | 腾宇

题图 |《大饿》

错位的五官、扭曲的脸、狰狞的面具,齐齐摆在了 600 号画廊。

600 号画廊始创于 2019 年,以其所在地 ” 宛平南路 600 号 ” 命名。上海人都知道这个地址意味着什么。

位于此地的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简称 ” 上海精卫中心 “),是接收重症精神障碍患者的专科医院。600 号画廊是医院的特色项目,也是国内首家设在精神病院内的画廊。

这里最新展出的,是上海精卫中心向在进食障碍诊治中心住院的患者、家属,以及曾经或正在经历进食障碍的社会艺术家征集的作品,这些作品迅速引起了网络上的共鸣。

9 月 8 日,佳佳走进了那条走廊。她在入口处看了那几个面具很久,好像东西吃稍微多一点,自己就会变得那样面目全非。

(图 / 受访者提供)

那种感觉她太熟悉了,是 ” 对自己认知不清楚的加深版 ” 。

她的思绪被拉回到高中,那时的她像站在深渊旁,要是没有朋友的鼓励,拉她一把,她也会掉进对食物的恐惧中,对本来那么好吃的东西无比恐惧。

小红书上关于进食障碍的话题浏览量高达 2.7 亿次。佳佳刷到了这次科普展的帖子,觉得有趣,便约了朋友一起去。

佳佳本觉得自己很健康,看完后,她才知道自己一度离进食障碍很近。

最恨被人说 ” 傻大个 “

佳佳说,她有过近半年吃糠咽菜的减肥阶段。

身高 175 厘米、体重 52 公斤的她,算得上瘦,身边多是赞美鼓励,说她瘦、高、漂亮,但她从不相信,总觉得自己还不够好,” 还太胖了,腿也太粗 “。

” 当时如果有人说我壮,或者‘像个男孩’ ‘大个子’,我会觉得自己很笨拙,” 她说,” 所以在没人这么说我之前,我先瘦点。” 刚上高中的她,整整半年几乎只吃素菜和半个拳头分量的米饭。

每次打饭,她都会小心翼翼地告诉阿姨:” 少一点,再少一点。” 饿得受不了时,她疯狂吃零食,尤其最爱的奥利奥饼干。吃得晕晕的,吃撑了,晕血糖了,会觉得吃饱了下一顿不用吃饭了,试图以此安慰自己。吃饭不规律导致她经常胃痛,还有严重的痛经。

那段时间里,每次来月经她都疼得直冒冷汗,有时候痛到呕吐,时常眼前一黑,浑身发冷,站不起来。

流行的审美观念,让她觉得纤细的小个子女生才是标准,而自己是高个子,总感觉像女生里的 ” 异类 “。既然没办法变矮,就只有瘦点、再瘦点。自卑总会随着别人的评价突然袭来,身体的抗议阻挡不了她想减肥的执着:” 最恨的是(被人叫)‘傻大个’,这是从智力和身体上的双重羞辱。”

为了融入集体,从小偏瘦的小怡也有过进食问题。

初一时,她担任副班长,与班长、科代表和同桌组成了天天互卷的学习小组,每个人都挑灯夜读,哪怕下课 5 分钟、10 分钟,也一起在走廊外面背英语单词。

有一天,学校取消了火箭班,每个班都被打散,重新分配。只有一个女同学跟她一起到了新的班里。刚开始她还和那个女生一起保持着下课背单词的习惯,后来她发现班里只有她们两个人会认真学习。

再后来,因为不在一个寝室里,那个女孩也有自己新的好朋友,小怡后知后觉地发现,自己身边好像没有亲近的人了,” 相当于没有了友情,没有了爱,你就会不由自主地跟身边的人有一样的行为模式。”

睡她对面床的女生是个话匣子,每天晚上跟她聊同学们的各种琐碎八卦。小怡对这类话题并不感兴趣,起初她直接表示不想聊,但是在寝室里学习,会被说 ” 很装 “。

” 那时候她几乎把所有看不顺眼的人都说一遍,都骂一遍,她又是那种号召力特别强的人,我那时候又比较内向,不得不顺着她来。”

小怡陷入了一种不得不有来有往的迎合,她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上课时,同学总给她传纸条,她听不进课,成绩也一落千丈。

后来她跟一个性格很好的女孩一块玩,每次体育课她们都去小卖部买零食吃。爸妈对她在吃的方面很宽容,钱花完了就会立刻充进饭卡里,没有限制,小怡的零花钱几乎都花在了小卖部里,一个月差不多有 2000 多元:” 因为那时候不知道自己在干吗,一天到晚吃东西,一个月胖了十几斤。”

不巧的是,那段时间她的弟弟出生了。在友情上不如意的小怡,觉得自己更缺爱了。一系列遭遇带来的心理压力,让她对自己的要求越来越苛刻。

” 好像一定要不断提升自己,把自己变得特别好。从外界获取不到爱,就只能自己给自己爱了。” 她觉得外在好看了,自己心里也会舒服。她突然觉得镜子里的自己很丑,很胖,于是决心减肥。

她从 130 斤暴瘦到 90 多斤,最小码的裤子穿在身上都显得空荡荡的。那时她的身高达到 170 厘米。但她只有一个念头——我这么瘦,大家可能会可怜我一点,尤其是每次在爸妈面前时:” 他们说心疼我的时候,我心里是很爽的。”

她很享受妈妈让她多吃点,会当着妈妈的面吃很多。但妈妈不知道的是,她吃完又吐掉,” 那种其实是瘦弱的、病态的美。”

” 仿佛被什么控制住了 “

小怡把 90 斤的体重维持了好几年,直到去年下半年,独自来到杭州。

因为跟父母不和,父亲扬言不支持她读书,高中没毕业,她就辍学了。初中文凭让她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

刚到新城市,很多时候她都在不停地坐地铁、不停地跟新的人打交道中度过。比起以往,这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她感觉自己身体对能量的需求变大了。时隔多年,她第一次觉得身体在告诉她:该吃东西了。她开始逼着自己多吃。

但是,多年的厌食症,让改变的过程并不顺利。比起心理,身体的反应来得更快更直接:食物一吃进肚子立刻觉得不舒服,肚子很快就胀得难受。她弯下腰捡个东西,吃进去的全都吐了出来。

呕吐带来的不适很快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反常的迷恋:她爱上了这种感觉,吐完就胡吃海喝塞满肚子,自然状态下吐不出来,就跑到厕所抠喉催吐,吐完又继续吃 ……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朋友给她寄了一瓶 500 毫升的米酒和三袋速冻鲜奶汤圆。小怡原本计划煮几个汤圆当早餐。刚开始倒了半包汤圆,后来干脆一整袋倒进锅里,吃完之后立马就吐。将朋友送的东西都吃完又吐了后,血糖飙升的感觉又来了。

她觉得还不够爽,人特别急躁,一直在房间里来回踱步。随后决定去楼下超市买面包,又在外卖上点了一大堆面包、冰淇淋和牛奶。

有时候,24 瓶一箱的牛奶,她两天就能喝完。有时候,她很想吃面包加牛奶,因为这两样东西加一起很好吐。暴食时,她把很多食物间的化学反应研究出来了,经常搭配食用,” 效果 ” 更好。

后来,催吐的频率越来越高,三餐没有一顿是正常的。有时她写脚本写了一两个小时,瘾又上来了,完全克制不住,而且一旦停止暴食,血糖的波动会特别大。正常人的饭后血糖在 7 到 8 点左右;她测过一次,血糖高达 12 点多。

” 那时候出租房里都是我的吐的味道,每天都要刷马桶,很崩溃,但是控制不住。我每次都想这肯定是我最后一次刷了。” 她说。

同样的经历,在艺术展的多位参观者身上出现。反复厌食、暴食的小 D 说,她吃完之后躲进厕所开始用手抠喉咙,” 食物混着胃液从我嘴巴里吐出去,让我感到安心 “。就这样,半年之后小 D 瘦到了 65kg。这个体重,搭配她 172 厘米的身高,加上她偶尔会运动,令她觉得自己好像真的成为了 ” 正常人 “,似乎没有所谓的胃病或者进食障碍,只剩下 ” 能不能接受现在的自己 ” 的心结。

高三时,巨大的压力让她开始疯狂暴食,只花了半年体重就回到了 82kg。她不买贵的东西,有点钱全都去吃了,吃了又会催吐。她说,上周爸爸又带她去看了医生,医生开了药,爸爸付钱的动作平静而熟练,” 但我的钱,全都被我冲进了马桶里 ” 。

策展人张沁文也曾是多年的进食障碍患者。她形容,患这个病 ” 仿佛被什么控制住了 “,过程没有疼痛,也没有情绪,似乎成了一种本能的循环,既通过食物表达,又远不只是食物的缘故。

疾病人群,可以反哺社会

最瘦的时候,162 厘米的张沁文只有 28 公斤。

那个时候,她会早醒,睡不好觉,也走不动路,月经更是三年没来,手上出现过老人斑,皮肤也开始蜕皮。她还进过医院 ICU 病房,被诊断为多脏器衰竭,种种病症让她仿佛置身于一种老年人的状态。” 很多症状跟老人老死的状态差不多,温水煮青蛙的感觉,” 尽管身体状态如此,然而她只觉得麻木,” 其实没有疼痛,就算感觉到疼痛,它也不如你心理上更疼痛。”

2020 年,还没完全康复的张沁文将自己的恢复过程拍成纪录片,在社交媒体上引起广泛关注。

起初,她没有想过要成为博主,只是出于对自身经历的真实表达。因为身体很不好,张沁文的父母带她到各大三甲医院看病,但是从没有人告诉她得了什么病,也没有人叫她去看精神科。因为月经三年没来,当时她看得最多的是妇科和内分泌科,但是情况都没有好转。直到快两年后才确诊了进食障碍,得到科学系统的治疗。面对病耻感和缺乏认知的环境,康复中的她觉得自己有责任告诉大家:你们的痛苦是有名字的,痛苦是可以被理解的。

事实上,进食障碍是一种心理健康问题,包括神经性厌食症、神经性贪食症和暴食症。暴食症患者会反复出现无法控制的进食行为,通常伴随内疚或羞愧;而神经性贪食症患者在暴食后会通过呕吐、过度运动或使用泻药等方式试图控制体重。这些障碍常常与情绪问题和社会压力相关,严重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进食障碍是精神科死亡率最高的疾病,而且患病者比想象中要多很多。

2024 年 8 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成果《中国 10~24 岁青少年进食障碍疾病负担现状及预测趋势》显示,根据全球疾病负担 2019 年数据库对 1990 — 2019 年国内 10~24 岁进食障碍的发病、患病、失能调整生命年等的分析,中国 10~24 岁青少年总体的进食障碍粗发病数从每 10 万 278.93 例上升到 422.27 例,粗患病数由每 10 万 122.63 例上升到 198.80 例。

发病率迅速上升的同时,公众对这类精神疾病的认知仍然很有限,识别率、治愈率和患者的就诊率都处于较低水平。根据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统计,2002 年该院进食障碍的住院和门诊病例仅有 9 例,到了 2017 年就诊人数已超过 1000 人次,2019 年更是达到了 2700 人次。

2014 年,在武汉的三所大学进行的一项进食障碍调查显示,约 5% 的大一女生存在进食障碍倾向。在 1231 名 11 至 18 岁的中学生中,16.5% 的个体报告有厌食或贪食的倾向。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心身科主任陈珏曾公开指出,当前的研究可能低估了国内进食障碍的实际患病情况,实际上受进食障碍困扰的人群规模不容小觑。

成为博主后,张沁文收到了很多私信,时常有人问她,进食障碍是不是性别问题。而男性患者的比重远比想象中要多。

上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项目论文还披露,在所研究的年度间,男生进食障碍的粗发病率、粗患病率以及粗 DALY 率的变化率均高于女生,同时均呈现上升趋势(变化率上升更快),而且男性各指标的变化幅度也更大。

让张沁文印象深刻的是,留言的男性大部分是高中生,暴食和厌食者均有,患病的原因不一。例如,有人因健身过度而演变成厌食症,有人则提到他们的爸爸妈妈从小就觉得他们胖,或者同学们觉得他胖。

她还记得帮助过一名高三女生,这名女生因身体虚弱而几乎无法参加高考。张沁文耐心地与她交流,鼓励她寻求心理支持,并分享了自己的康复故事。后来这名女生康复后考到了医学院,也加入了他们互助的 ED Healer 社群。

” 我们都有进食障碍的共性——高度完美主义、高度自律,是能干事的人,也有很强的同理心。患有疾病本身的人群反哺社会其实很有效。” 张沁文解释。

ED Healer 最初是一群进食障碍康复者互抱取暖的社群,4 年过去了,核心人员已有 23 人,还有来自各行各业的外部的研究员伙伴,比如临床医学或心理的教授专家、健身的博主朋友、营养学的伙伴,还有时尚行业的从业者——因为对于模特来说,进食障碍是一种职业病,他们也有很多话想说。关心进食障碍的人们越来越多,也反映出进食障碍是一种多成因组成的疾病。

张沁文介绍,进食障碍常常涉及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因素,其中个性特征起着重要作用。例如,敏感性强、完美主义倾向等个性特点,可能让某些人更易陷入进食障碍。” 在人际交往关系当中信任感比较低的,这些其实都是一些非常隐性但是非常基础的(原因),就是像扎了根一样,所以不是每个人节食减肥都会得进食障碍,但是对于一些个性就带有这样基因的人来说,他可能更容易(得这个病)。”

此外,家庭环境也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父母的严格管教或家庭变故可能导致个体在饮食上产生反向控制,进而演变为暴饮暴食。她认识一位妹妹,小时候父母控制她的饮食,不让吃零食。后来被托付给爷爷奶奶管的时候,那位妹妹就开始暴饮暴食。可能是一种对于家庭的反控制,发泄在了饮食上。

和佳佳一同观展的朋友也有类似的倾向。那位朋友在国外读了本硕,回到国内和父母待在一起,很不适应,继而有了进食问题,吃东西变得很困难。看到展里提到,有人在用进食试图夺回生活的控制权,她们才反应过来。此外,童年经历中的嘲笑或负面事件,同样会促使个体对自身形象产生过度关注。因此,进食障碍是一个多重因素交互作用的复杂问题。

张沁文清楚,自己的力量有限,帮助他人的同时,她也在不断学习与成长。那些感谢的留言、分享的喜悦成为了她坚持下去的动力,驱使她继续前行。2021 年,她首次策划了一个关于身材焦虑为主题的进食障碍科普展,引起了广泛关注。

上海精卫中心也因此关注到了她,在展览现场开通了国内第一条精神障碍的公益热线,还义诊了三周。此后,张沁文和精卫中心一直保持联系,拍纪录片也获得了医院的支持。想到要做进食障碍的科普,就将她拉进了策划群,作品不需要额外征集,由患者和一些社会人士提供,直接开始做了。做进食障碍科普似乎变成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也没有那么难了,她的路似乎走通了。

精卫中心的展结束后,10 月 6 日,他们会在上海的一个无障碍的酒吧巡展,11 月会在世博的一个儿童健康展。接下来,张沁文希望将进食障碍的科普展巡回开到各地,让更多人正视这个疾病。

那次去看展,是佳佳和朋友第一次两个人单独出来玩,此前不是很熟。很巧妙的是,那场活动给了她们一个很好的交流契机,会直接袒露看过心理医生,吃过药,或者有段时间吃不下东西,和父母有关系等等。” 如果没去看这个展,我觉得我们怎么都不会聊到这些话题的。” 或许这也是这类科普艺术展存在的意义。

‍ 校对:遇见;运营:鹿子芮;排版:夏菁菁

Like (0)
广众网的头像广众网
Previous 2024年9月30日 下午1:15
Next 2024年9月30日 下午1:15

相关推荐

  • 微信“反制”苹果税

    因 ” 苹果税 “,微信与苹果再次交锋。‍ 据相关媒体日前消息,苹果正要求微信、抖音配合封堵其 APP 中的 ” 支付漏洞 “,因为开发者和用户正利用 ” 漏洞 ” 将支付引导到苹果生态之外,从而避免 30% 的苹果税。 交锋缘起于微信内不断壮大的小游戏生态。报道进一步指出,苹果…

    2024年8月9日
    8200
  • 火遍二线城市的地摊火锅,能赚钱吗?

    文 | 新识研究所,作者 | 范文斐,编辑 | 丁力 在矮桌矮凳中支一口锅,舀上一大勺雪白的猪油倒进锅里,待融化后依次加入醪糟、蚝油、花椒、冰糖、豆豉等各种调味料,然后噼里啪啦地爆炒,火锅底就做好了。 待到诱人的香味弥漫开来,鲜切的毛肚、黄喉、鸭肠和各类蔬菜已被端上桌,再一碗碗下入锅里捞出,热气随着 风飘到街上。吃得大汗淋漓的男人已经把短袖上衣卷到了胸口,仰…

    2024年10月22日
    800
  • OpenAI看好、大厂高管密集下场,儿童陪伴成了AI创业新共识

    AI 儿童陪伴,可能将成为 AI 应用的下一个新共识。 最近,OpenAI 投资了儿童游戏生成器公司 Heeyo。而原天猫精灵合伙人创立的 AI 初创公司跃然创新,也凭借一个酷似灯泡的小挂件产品,融了上千万元。 此外,美团副总裁包塔、学而思网校负责人刘庆逊等一众大厂高管,也纷纷进入 AI 儿童陪伴赛道。 为什么大厂高管纷纷看好 AI 儿童陪伴赛道?他们又是如…

    2024年8月13日
    3700
  • 美国大选前的“市场黑天鹅”:两场飓风

    本文来自:华尔街见闻,作者:叶桢,题图来自:AI 生成 接连登陆的两场飓风可能会扭曲美国 10 月劳动力市场数据,削弱消费并推高物价,给大选前的美国经济带来不确定性。 目前,飓风 ” 米尔顿 ” 正在向美国佛罗里达州逼近,预计将成为继 9 月 26 日四级飓风 ” 海伦妮 ” 登陆佛罗里达州后两周来侵袭该州的第…

    2024年10月9日
    1400
  • 中国没有一家正宗的肯德基?

    美国著名的商业新闻网站 ” 商业内幕 “(Business Insider)曾刊登一篇文章。文章的作者发现,中国的肯德基和美国完全不一样。 肯德基发源于美国,换句话说,如果把美国版的肯德基看作是正宗的话,那么,中国版的肯德基恐怕没有一家是正宗的了。 但是,正是因为不正宗,肯德基才能在中国市场大获全胜。 同时,这种不正宗的背后还透露出更…

    2024年10月18日
    9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