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图数室,作者:图数室,题图来自:AI 生成
文章摘要
古镇旅游同质化严重,商业化影响游客体验。
• 古镇景点同质化,难以独特。
• 商业利益驱动古镇复制。
• 游客因近程旅游选择频繁。
提起古镇,很多人脑海中会出现 ” 老街灯影浮动,小桥流水人家 ” 的诗意画面。但当你向着 ” 诗与远方 ” 出发,很可能被商业化气息搅了兴致——天南海北无论哪个古镇,都充斥着豆腐酸奶大鱿鱼、汉服簪花写真集、” 我在 XX 很想你 “……
” 我国共有 2800 多座已开发或正在开发的古城镇,数量大概率是全球第一。但真正能被人们记住的有几个?”这话是中国古城与文化研究院院长林鹏在几年前说的,近年来,古城镇数量可能有所增长,但同质化的问题有增无减。
自上世纪 80 年代中国人开始放长假以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古城镇型旅游景区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特别是近十几年,各地新建的古城,复制粘贴般快速遍地开花,而且越来越千篇一律。
天下苦古镇旅游久矣,是什么造成了各地古城镇 ” 查重率 99%” 的尴尬?千镇一面的古城镇,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去玩呢?
一、复制粘贴的古城镇
近年来,古城镇的旅游热度持续飙升。
去年一年,各大热门古城镇接待旅客均在几百至上千万人次,随便拎出一个,营收都达到了 9 位数。
不过,如果你连续去过几个古城镇,可能会产生似曾相识的错觉:” 我在哪?”” 来干啥?”” 我是不是来过这儿?”
别急着怀疑自己激活了前世记忆,这些古城镇确实挺像,有些甚至是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
从古北水镇到平遥古城,从乌镇到丽江古城,无论去哪个网红古城镇玩,你大概率都能吃到臭豆腐烤鱿鱼老酸奶 ” 三件套 “,站在新建的古建筑前,对着 ” 我在 XX 很想你 ” 的路标,穿古装打卡拍照。
很多古城镇缺乏独有的特征,衣、食、住、游、购都像是义乌批发来的,让游客产生审美疲劳。
我国拥有广袤的国土,丰富的文化,各地有非常多的旅游资源等待挖掘。上世纪 90 年代开发的一批古城镇,如:西南丽江古城充满民族风情,山西平遥古城展现厚重历史,长三角的乌镇江南水乡岁月静好 …… 可以说是 ” 各美其美 “。
在旅游业日益发达的今天,古城镇景点反倒越来越 ” 美美与共 “” 天下大同 ” 了,这是为什么?
二、商业炒古,一切向钱看
对地方政府来说,发展古城镇旅游,已成为刺激经济发展、解决居民就业、提高居民收入、增加税收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对文化遗产起到保护作用。
上世纪 80 年代,中国开始实施长假制度。苏州市的周庄镇第一个瞄准打工人的闲暇和钱包,创造了古城镇旅游开发的先河。
90 年代,江浙沪一大批古镇紧随其后,其中周庄、同里、甪(lù)直、南浔、乌镇、西塘六大古镇旅游还联合申报了世界文化遗产。同样在 90 年代生根发芽的古城镇,还有丽江古城、平遥古城等,它们散落在全国各地,各成特色,吸引着全世界的游客。
到了 2016 年,中国的城镇化率达到 57.35%,迈入 ” 城市世纪 “。为了进一步带动全国小城镇建设,住建部等三个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计划到 2020 年,培育 1000 个左右特色小镇。
于是很快,多地纷纷出台指导性文件,有的地方甚至提出利用三五年时间打造 100 个特色小镇,特色小镇呈现遍地开花之势。
一般来说,一个特色小镇从申报到落地,只有 3~5 年的时间,而且涉及大量资金和人力的投入,容错度并不高,所以最简便最安全的办法就是复制成功模板。彼时,先头部队如乌镇已经成为中国最吸金的 5A 级古镇,年营收超过 13 亿元。
而且,江浙沪古城镇由于起步最早、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强,也让人们把古城镇旅游和江南水乡画上等号。于是,起步较晚的旅游小镇,在开发过程中对这些古镇进行模仿,忽略自身特色,让同质化现象更加严重。
截至 2024 年,住建部公布了超过 1600 个特色小镇,其中旅游型占比超过了 50%。
目前的古镇开发,存在一个效率最高的解法:PPP 模式。政府将项目的特许经营权转交给实力较强的企业,由企业来融资和开发。这样既不会增加政府部门的负债,也可以引入专业成熟的运营经验,满足各地 ” 大干快干 ” 的需求。
特别是在疫情放开后,文旅作为新的增长点,吸引了大批热钱涌入。结果我们也看到了,所谓古镇就是用 ” 古代建筑样式的现代建筑 ” 制造新景观,用 ” 民宿 + 小吃 + 展演 ” 制造消费项目——与其说是古城镇再开发,不如说是创造了以传统文化为 IP 的主题乐园。
三、游客与古城镇的爱恨情仇
不过话又说回来,标准化生产的古城镇如此千篇一律、乏善可陈,为啥还有那么多人去玩呢?
今年清明三天小长假中,全国国内旅游出游 1.19 亿人次,国内游客出游花费近 540 亿元。全国人民的总花费看起来非常多,但平均到每个人头上,只有大约 453 元——这还是基于经济复苏的大背景,与 2019 年持平。
而且,经过三年疫情,中国旅客近程省内旅游越发占主导,中远程省际旅游大幅减少。
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数据,2019 年,中国游客假期出游半径为 270 公里,到了 2023 年人们出游反而走得更近了,平均基本不超 200 公里。
也就是说,如果从北京出发,大概率只能去 ” 这么近那么美 ” 的河北。而且,到达目的地后,人们通常在方圆 15 公里的范围内游玩。
假期短且集中,去不了太远的地方,预算也不高,因此大部分人旅游的目标是在短短 3~5 天内尽可能地体验吃喝玩乐。所以各地 ” 乌镇分镇 ” 的使命是,把所有网红元素拼凑在一起,供本地游客一站式打卡。
不过这样的旅游项目,游客满意度显然不会高。图数室对几个热门古城镇景区的 1000 条负面评价做了抽样统计,发现大家的不满普遍集中在以下几方面:古镇游很难体验到古朴、静谧的历史原貌,取而代之的是杂货商铺、拥挤的人群、脏乱差的环境等。
网络上流传着一份 ” 中国特色小镇死亡名单 “,指出不少特色小镇资金链断裂、商户逃离,甚至沦为 ” 鬼城 “,处于烂尾、倒闭状态。例如:投资 3.5 亿的陕西白鹿原民俗文化村,开业后人气一路下滑,不得不拆除。
各地古城镇的昙花一现,为地区旅游开发敲响了警钟。景区的开发者不得不慎重思考:直接移植别人的幼苗,会不会由于 ” 水土不服 ” 而活不下去。
游客在体验过马观花式旅游后,自然想把旅游升级成 next level。当绝大多数人用脚投票,选择去远方看不同的风景,缺乏特色的古城镇又该如何应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