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模式”有何启示?
招商,承载着地方产业培育的重任,历来是地方政府的头等大事。尤其是近年来,面对经济结构转型、发展新兴产业的迫切需求,不少地方都将招商引资列为“头等任务”“一号工程”,招商比拼愈演愈烈。
激烈的“抢企”浪潮中,江苏常常被提及,甚至被称为招商“卷王”。
江苏有多猛?仅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例,从最直观的注册地迁移来看,根据天眼查数据,自2020年起,从其他省份迁入江苏的高新技术企业明显增加,合计达到1079家,占同期全国跨省迁移高新技术企业总量“半壁江山”,与其他省份流入总和相当。
令外界颇为好奇的是:招商“卷王”,何以炼成?新的形势下,当招商不能再简单粗暴地依赖过去拼土地、拼税费、拼补贴,“江苏模式”对其他省市又有着怎样的启示?
区域引力
企业迁移作为要素流动和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已经成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中的常见经济现象。当科技创新日益成为区域竞争的核心主题,对于高科技企业的争夺也比以往更加激烈。
这从高新技术企业的“流动”中可见一斑。
天眼查数据显示,自2020年以来,四年多时间里,全国共有2138家高新技术企业发生跨省迁移。其中,江苏是名副其实的最大赢家,共有1079家高新技术企业从其他省份迁入,全国占比高达50.5%,远高于排名第二、第三的山东(385家)和浙江(151家)。
企业注册地迁移背后,往往蕴含着产业资源、地区政策、生产成本或人才趋向等方面的变化。
去年5月,江苏媒体就曾发文指出,“高新技术企业集聚江苏,一方面体现江苏对于科技型产业招商力度大,产业发展信心强;另一方面展现出江苏关联产业基础稳固,资源、底蕴深厚,对于新兴产业的落地具备出色的承接能力”。
迁入江苏的高新技术企业都来自哪些省份?整体而言,这些企业来源较为广泛,其中陕西流出最多,2020年至今,共有104家高新技术企业注册地从陕西迁至江苏。紧随其后是上海、北京及四川,同期分别有97家、93家、89家高新技术企业流出。此外,流出较多的省份还包括辽宁74家、湖北71家、福建66家、吉林64家以及黑龙江62家。
分城市来看,上海和北京作为高新技术企业最为密集的两大顶尖城市,迁往江苏的高新技术企业最多,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其产业溢出效应的直接体现。紧随其后是西安和成都两大创新资源较为富集的城市,分别有89家、85家高新技术企业迁往江苏。此外,武汉及东北三座省会城市流向江苏的高新技术企业也位居前列。
江苏对高新技术企业强劲“吸引力”的背后,是这座经济大省一直以来灵敏的招商嗅觉和快速反应。
一个典型例子是,2022年11月,苏州市商务局率先“抢跑”,组织包括12个招商小分队、51名外贸企业负责人在内的经贸团包机赴日,成为2020年疫情以来,全国首个组织大型经贸团组包机服务的地方政府。
实际上,无论是对外开放还是面向国内,招商引资一直被视为苏州经济发展的“不二法门”。有中部城市赴苏州学习考察后撰写的调研报告透露:
苏州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全年70%左右的时间都用在抓招商、跑项目、下企业上面,50%左右的公务员直接为企业跑腿办事,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留给企业。
集群效应
根据天眼查数据,在2020年以来跨省迁入江苏的高新技术企业中,落地南京的数量最多,共有254家,占比23.5%;无锡紧随其后,流入企业达到196家;此外,苏州、常州、盐城流入企业也位居前列,分别达到192家、165家、127家。
作为全国工业最强省份之一,江苏拥有规模最大的制造业集群。在工信部公布的45个国家先进制造集群名单中,江苏入围数量达到10个,高居全国首位。稍加留意不难发现,江苏不少城市都有自己鲜明的产业特色——
苏州有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先进材料3个万亿级产业;南京软件产业正在朝万亿目标迈进;无锡是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链最全的城市之一;“新能源之都”常州动力电池产业链完整度高居全国首位;盐城是我国最大的海上风电基地,被誉为“海上风电第一城”……
根据迈克尔·波特的产业集群理论,产业集群因地理接近,可以使生产率和创新利益提高,交易费用降低,是区域发展的核心推动力之一。
从招商的视角来看,当下,不少地方都已经意识到产业链招商的重要性——即立足本地产业禀赋,有针对性地延链、补链、强链。这在江苏城市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一个最经典的案例,就是最强县级市昆山 “拆笔记本电脑招商”的故事。当年,招商人员把一台笔记本电脑拆开,紧盯其中1000多个主要零部件,围绕逐个环节开展招商,最终构筑了一条规模宏大的电子信息产业链。巅峰时期,全球每三台笔记本电脑,就有一台产自苏州。
与此类似,近年南京也有“拆机床招商”的例子。为了帮助本土企业链接上下游企业,街道招商部门“拆”开数控机床盘点主要零部件,分析上下游产业链,并做出一份产业图谱,圈出链条上的优质企业,再对照本地企业情况,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链式招商。
不久前,南京发布招商“半年报”,上半年招引项目800多个,其中高能级项目26个,完成实际投资总额约830亿元。尤其是靠着精准的“产业招商图谱”,今年以来南京举办上规模的招商活动上百场,宝马、国机、上汽等知名企业高管接连到此洽谈合作。
产业链的不断优化完善,又能进一步助力企业招引。
在无锡,有投资人曾评价,对于像集成电路这样的本地优势产业,相关企业从外地迁到无锡几乎可以“无缝衔接”,而且相比于上海更加偏重研发、设计,无锡更加偏重制造,能够差异化竞争。
科技成色
2023年,一贯作为招商来源地的上海罕见“掉头”,到成都、杭州、武汉等内陆城市招商,引发诸多关注。其实,同样地处东部沿海的江苏城市也已在低调转向。
去年底,川观智库一份报告透露,2023年间,5家在川智能网联企业接待了来自南京、苏州、无锡、张家港等城市的招引团队,其中不乏书记市长带队“上门招商”,提出希望搬迁总部或建研发中心,以补齐当地智能网联产业生态。
与以往许多地方偏重于对资本项目的招引不同,现在沪苏招商,往往更看重产业资本和科技资源。
近年来,在重大项目招引竞争愈发激烈的背景下,很多城市把决胜未来的砝码放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上,科技招商也逐渐成为招商领域的热门话题。
在江苏,很多地方都明确强调科技招商:
苏州制定出台专项政策,明确由科技局牵头组建全市科技招商联盟;南通布局未来产业,明确要招引一批“有高科技含量、有高层次人才、有高成长潜力、有社会资本关注”的“四有型”科创项目;今年以来,盐城分赴深圳、上海、苏州、武汉、成都、青岛、长沙等地,开展科技招商推介……
从2020年以来跨省迁入江苏的高新技术企业行业分布来看,505家属于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400家属于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合计占比超八成,足见其“科技”成色。
值得注意的是,多年以来,不少城市的招商理念都是“招大引强”,往往只盯着少数大企业,却很少挖掘中小企业中的“潜力股”。在安徽大学创新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宋宏看来,当前,大量新技术、新产业尚处于创新成长周期的早中期,企业规模往往以中小微企业为主,一味“招大引强”并不现实。
近年来,江苏在招商时兼容并蓄、“插秧育苗”,不仅吸引大企业迁入,也吸引了一众中小企业。
数据显示,2020年以来跨省迁入江苏的高新技术企业中,注册资本在1000万元及以下的中小型企业占比84.5%。并且,江苏各市还在企业进入后给予大力扶持,帮助企业迅速立足和成长,进而形成群体效应。
这种模式在苏州早已有过成功先例。成立于2007年的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BioBAY),创业之初就选择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差异化竞争,聚焦细分领域重点引进海外生物医药初创企业和创业团队。与国内同类型的平台相比,BioBAY的一大鲜明特色,就是专业化的招商队伍。
BioBAY董事长殷建国曾向媒体透露,在BioBAY招商团队中,博士占到20%,他们和创业者一样,经常研究最前沿的学术文章和技术进展,以便更好地了解项目技术、专利、产品抗风险能力等。甚至有园内企业评价,“在专业度方面,他们不输业内人士”。
凭借专业且强悍的招商能力,苏州如今已集聚4200多家生物医药企业,生物医药产业产值与北京、上海、深圳同列全国第一方阵。
模式变革
如今,地方招商引资模式正在发生变革。
今年8月,继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规范招商引资行为促进招商引资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后,《公平竞争审查条例》也正式施行。其中,没有法律法规依据或国务院批准,不得“给予特定经营者税收优惠”的规定备受关注。这意味着,“税收优惠”式、“奖补”式招商引资开始退出历史舞台。
“后招商”时代,基金招商正成为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重要选项。近年来,当合肥因“最牛风投城市”名声大振,深圳国资委屡因精准“抄底”出圈,平均每天发生2.3起股权融资案例的苏州,似乎显得低调许多。
图片来源:摄图网_501204923
不久前,在2024苏州国际科创大会上,由苏创投集团牵头,73只总规模近千亿元的科创基金集中发布。
千亿级基金定位清晰,主要有三类:既有通过优秀资本合作组建的基金,如航投苏州空地互联产业基金;也有省市合作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基金,包括聚焦“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的产业专项母基金;还有围绕本地龙头产业及创新策源地发起设立的特色基金,如苏创中荷科创耐心投资基金等。
苏创投集团副总裁朱巍指出,“从投资方向可见千亿科创基金集群剑指‘产业所向、创新所需’,这也是苏州各类科创基金布局的底层逻辑”。
时间回到2017年,面对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苏州设立 120 亿元的苏州市创新产业发展引导基金(以下简称“苏州基金”),以“母基金+子基金”方式,运用市场手段引进优秀的基金及管理团队,投资苏州新兴产业。
过去几年间,苏州基金助力苏州生物医药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有统计显示,在苏州基金所投行业中,医疗健康行业占到投资份额配置的40%。
2022年6月,苏创投集团由苏州基金与其他几支地方引导基金、产投平台整合成立,注册资本高达180亿元,一举跻身国内创投第一方阵。
数据显示,2023年,苏州共有628家企业完成830起融资(不含IPO),平均每天发生2.3起股权融资案例。其中,苏创投集团参与345起。
不只是苏州。根据创投数据服务商IT 桔子统计,江苏省内地方城市国资在股权投资方面的参与率达到 92%,几乎每个城市的国资都在做投资,远超广东、山东、安徽等省份。
在《2024年中国城市国资投资活跃指数榜》中,前20名城市江苏就占4个,苏州、无锡、南京及常州携手上榜。
现在,越来越多的城市和地区正在复制“基金+招商”模式,但此前一些省份公布的2023年度审计报告显示,部分政府投资基金存在募资难、花钱难、退出难等问题。
致广大而尽精微,企业招商落地是一个系统工程,招商能力、配套服务和运行绩效都考验着地方政府。
对于地方发展而言,招引企业只是开始,更重要的是打破要素流动壁垒、优化营商环境,以良好的产业生态“放水养鱼”。
还是那句话:水大鱼大,水浑鱼杂。
文字 | 刘艳美
来源 | 城市进化论
以上就是关于【招商“卷王”,何以炼成】的相关消息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