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东大基建狂魔的称号之所以这么响亮,除了国内基建的惊人效率,还得益于在全世界支援建设所打响的招牌。
既有通过特高压技术铺桥搭路,在南美、非洲、南欧、亚洲等各个大区,实现近半个地球电网的国产化,也有透过一带一路,在中东地区建立的“基建外交”。
加上产业升级带来的竞争优势,因此在很多国家工程招标上,中国企业往往先拔头筹。
可最近有个怪事,今年8月份印度有个高铁项目,在面向全球招标时遭到冷遇,别说中企们集体缺席,就连竞争对手法国、日本也是兴致缺缺。
一方面是项目招标条件过于流氓了。
尽管工程总额高达1000亿美元,可中标方得先垫付800亿美元,用于高铁建造,不过印度的回款承诺非常不靠谱,说是以未来30年高铁的盈利慢慢偿还,但其实就是个大坑。
比如印度地铁号称超过美国,是全球第二大地铁网络,可高昂的票价却让只负担得起挂票的百姓们难以接受,只能长期处于亏损状态。
连自家的地铁运营都没弄明白,很难让人相信他们的高铁能盈利。
还不算完,印度在招标公告上还列明,他们有权获得中标方的所有配套技术,这是吃拿卡要了属于是,就算西方国度怎样“宠爱”印度,也没谁想当纯种冤大头。
尤其是有日本几年前的遭遇作为前车之鉴。
自2014年就职以来,莫迪便提出早已埋藏多年的“印度高铁梦”,想从孟买到艾哈迈达巴德拉起一条500公里的高铁线路,并对外招标。
只是当时印度手头也不宽裕,所以欧洲企业纷纷打起退堂鼓,环顾四周,也就只有东大最合适了,况且早在一年多前,印度就与中国签署了引进高铁技术的备忘录。
为了从中国手中抢单,日本豁出去了,亏了工价不说,听说印度没钱,日本还主动提供5万亿日元的超长低息贷款,0.1%的年利率,分50年还。
以近乎赔本赚吆喝的气势,最后成功“截了胡”,拿下这个项目。
日本以为能给屡屡受挫的海外市场提振声势,没想到无意间帮中国挡了一劫,也算是这几年所做的为数不多的人事了。
印度这个盘子到底有多坑?
按照原本的规划,线路总长508公里,2017年动工,预计2023年建成通车,但截止2022年底,只修了10公里线路。
2%都不到,与美国花费十亿美元,耗时三年只造出500米不到的高架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印度用其独有国情,把日本施工方按在地上反复蹂躏。
摆在日本面前的首个,也是最难解决的拦路虎,是印度的土地问题。
按照印度《征地法》规定,涉及私人项目的征地必须获得80%土地所有者同意,而印度的土地绝大多数掌握在高种姓土邦地主手里。
先不说地主们碍于土地情结和“祖宗基业”,不会轻易把地卖给政府,哪怕是花高价从他们手里拿到了土地,也不代表着万事大吉。
广大农民由于失去土地,担心后续生计问题,必须让当地政府给个说法,高额赔偿和工作岗位,一个都不能少。
不然轻则抗议、使绊子,重则武装对抗,因为反对土地征收,农民群体奋起反抗,血战数千警察的例子,在印度不是没有发生过。
可让印度官方花天价征收土地,又不符合他们的预算。
几方博弈下,唯有日本结结实实挨了一刀,直到2022年,仍然有几百公顷土地未完成征收,土地都没搞定,更谈不上施工了。
除了土地问题无法解决,印度的派系斗争也是一大难点,特别是国大党和人民党的纷争,从政坛蔓延到高铁建设之中。
简单来说,由国大党执政的马邦政府,发动全邦之力抵制高铁建设,不管怎样就是要和莫迪的人民党对着干,因为马邦是高铁线路必经区域,根本绕不过,所以竣工日期变得遥遥无期。
让日本更头大如牛的,还有印度官方的频繁变卦,一时说要照顾牛羊等家畜,避免碰撞,要求修改线路设计,一时又说相关设备要从印度本土采购,不能拿日本货。
几方面因素联合添堵,带来的结果是成本越来越高,但工程却越来越往烂尾方向靠拢。
对日本而言,更糟糕的一点是,几乎所有费用都是他们垫着,印度方面的回款似乎也要跟着工程一起烂尾。
如果说日本的滑铁卢只是个例,不足以佐证印度是“乙方终结者”的事实,那么加上“外资坟场”这个称号,力度就大得多了。
这可是印度花费十年,通过不断骚操作创下的赫赫威名。
莫迪知道,不论是军工建设,还是工业发展,印度之所以老是需要万国造,归根结底就是底子不好,所以在2014年,莫迪提出名为“印度制造”的计划,目的是提振印度制造业,最少要把制造业所占比重提到25%。
当时印度是仅次于中国的世界人口大国,从人口角度来看,市场潜力巨大,因此有不少国家和企业跃跃欲试,想到印度掘金。
正是看出外资们的心态,印度政府开出一系列优惠条件,降关税、给土地,只要能来印度投资发展,啥都好说。
像三星、富士康等外企就纷纷加大在印度的生产规模,2015年印度吸纳的外商投资也超过500亿美元,一跃成为全球最火热的投资地之一。
看到这番景象,中企们十分心动,不管是三一重工、海尔等传统制造企业,还是小米、华为等高科企业,不约而同加快往印度投资的步伐。
热钱如潮水疯狂涌入,效果非常显著,从2015到2021年,印度的电子制造、钢铁和水泥等产业发展迅猛,经济增速也不遑多让,开启了赶超西方强国模式,并在2021年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
当热钱发展到一定规模,正常的做法是在保持外资稳定发展下,顺便扶持国产品牌,最终把热钱造成泡沫慢慢做实,实现全方位增长。
可印度只做到了后者,为了让国产品牌和寡头们做强做大,不惜搞了个大型杀猪盘,把外资捆起来,充当国家发展的养分。
最明显一点,在印度赚的钱,轻易流不出印度。
印度最喜欢玩得是“追溯征税”,比如看那个外企挣得盆满钵满,就给它来个税务追溯。
其中中企们受到的打击最为严重。
2020年对中国企业来说,是最危险的一年——
从4月份起,中企近400项投资提案,只有20%获得批准,理由是危害国家安全的嫌疑;印度政府还以各种名义,审查了400多家中企的账目;一口气封禁了60多款中国APP,其中有6款占据印度下载榜10强。
后来印度虽然被迫废除了追溯征税这项流氓条款,可丝毫不影响弄出新的幺蛾子。
2022年,以“违反外汇管理法”“涉嫌洗钱”或“逃税”等理由,相继给小米、Vivo和OPPO开出天价罚单,势必让中企在印度吃到的红利,全都吐出来。
不仅是中企,其他国家的外企也别想幸免,最后沃尔玛、亚马逊、谷歌、苹果等外资,有一个算一个,都要被割上一茬,收到巨额罚单。
年猪养肥了就杀,论国家级割韭菜能力,还得属印度最炉火纯青。
除了国际公认的“外资坟场”,在世界银行发布的《2020年全球营商环境报告》中,印度也被认为是“全球最难做生意的国家之一”。
虽说在军购市场,印度给人的印象是标准的人傻钱多,可在其它方面,蛮横不讲理、见利忘义才像是其真面目,国际口碑搞得越来越差,千亿项目无人问津就不足为奇了。
现在有个情况需要提高警惕。
今年9月11日,英国路透社发文称“印度试图追赶中国的制造业规模,但现实阻碍了这一决心。”
大意说的是自打2020年,印度加强对中国的投资限制以后,这四年来虽然为本土生产提供了大量补贴,但生产规模却始终扩大不了。
印度时报在6月份也给了实话,“中印之间的紧张关系,最起码带来了150亿美元的损失,工作岗位流失十万以上。”
言下之意,印度要发展得好,得靠中国才行了。
印度政府灵机一动,从7月份开始放宽对中国的签证和投资限制,并说要为中企优化相关审批流程,一切显得从容淡定,仿佛此前的割韭菜从未发生过一样。
为了打消中方疑虑,西方媒体圈也配合掀起一股舆论潮,明里暗里鼓励中企加强和印度的合作,毕竟合作共赢嘛,一点“小小过节”就没必要死抓着不放了。
显然,在印度与西方大国圈联手策划下,一个国际规模的杀猪盘即将形成。
虽然西方企业也被印度坑得够呛,但只要能把中国企业也拉进来,负负得正,某程度上也算他们胜利了,况且在中企给他们垫底的情况下,自己或许还可以抽身撤离。
正如去年美国套路日本的做法一样。
去年9月,拜登与莫迪在新德里拍了一张亲密合影,并宣布将启动“印欧铁路计划”。
这个计划资金规模达6000亿美元,不过需要各家筹资建造,其中有600亿份额摊派到日本身上,理由是印度高铁项目的终点,和印欧铁路的起点都是孟买,这不就“巧“了吗。
如此天大的“好事”,当然要算上日本一份。
本来日本都焦头烂额,随时准备提桶跑路了,结果美国横插一脚,用一个不吃不行的大饼,把它给彻底套牢了。
可以说,印度市场就像一个血肉磨盘,想从它身上讨到好处还全身而退,难度近乎登天。
火中取栗这种事,怎么看怎么不划算。
—— END ——
以上就是关于【中国放弃了1000亿美元海外大单】的相关消息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