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董玉振
2024-10-31
《联合早报》10月19日刊登李显龙资政在第15届“慧眼中国环球论坛”上访谈的内容,对中国看法的准确性,在最近的媒体报道和评论中实属罕见。在学界动辄以意识形态、私有化、普世价值来看淡中国前景,夸大中国的难题时,李资政既没有回避中国面对的挑战,同时强调他对中国前景的信心,认为中国在“多个领域达到世界级”“从经济整体看,并没有产能过剩”,并提醒“低估中国很不明智”。
新加坡作为亚洲国际贸易、金融、物流的枢纽,从政府到学界准确把握中国这个交往密切的经济体的状态和趋势,直接关乎对未来的投资判断,是牵涉真金白银的认识。遗憾的是,这几年学界以五花八门、似是而非的理据,看淡中国发展前景,这样的偏差对于本地投资界不是好事。幸运的是,政府高层的眼光深邃而清晰,这决定了新加坡在制定政策方面的大方向不会出现失误。
中国毫无疑问是当今东亚乃至全世界必须认真对待的国家,这与个人好恶无关。学界之所以长期以来普遍误判中国的发展,是因为中国是现代经济学诞生以来,从没遇到过的特例。从体制上,这是强大中央政府规划管理下的自由市场经济,是过去未曾有过的。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可能也没预料到会有这样的经济体出现,使得政府干预经济的能力如此之强。这种体制使得经济学基于纯粹的自由市场判断,夹杂着学者对中国政体的成见,在过去30年伴随着大小媒体高唱所谓中国在“崩溃、衰退、挑战、困境”中,却出现中国成为第二大经济体的现实。
中国是联合国所有产业门类中,唯一全部拥有的经济体,就连美国、日本、苏联最强大的时候也未曾达到过。这一点使得中国经济的内循环能力和构建高效产业链的能力,在人类历史上未曾有过。说白了,随着中国每个产业门类都在技术提升,外资要么彻底融入中国产业链,要么彻底被挤出中国市场。
外资的流出不是中国经济出现问题,而是外资欠缺竞争力的结果。中国几十年来构建的完善基础设施,使得跨越国境线的产业链效率很难与中国国内产业链效率竞争。我从兀兰邮局寄个包裹给义顺客户,需要三天到达,邮寄到邻国新山可能需要一周,但从中国深圳寄个包裹,经过3800公里铁路到达哈尔滨,经过五六个物流分拣中心,三天就可以到达收件人手中。中国推动泛中南半岛铁路网建设,是真正普惠于亚细安各国的举措,可惜很多国家没认识到这点。
中国在西方学界贬低并顺便误导各国政府的掩护下,成为第一制造业大国,制造业规模已相当于七大工业国总和。西方学界真是帮了中国大忙,如果他们不带偏见并精进学问,美国早10年意识到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势头而进行围堵,今天的世界局势将会大不同。中国应该感谢西方大学和智库里的章家敦们(编按:中国崩溃论者),还好新加坡学界没这么糟糕。
这样的规模使得当今任何对中国的制裁,都将受到回旋镖的伤害。美国晶片行业今年出现越来越多的麻烦,就是2018年开始制裁中国时埋下的祸根。任何对中国的低估,都可能让自己国家的投资界和产业界错过机会。
学界死读书,欠缺大规模工业经济体运作特点的理解,就像一群优雅的小白兔,对一只满身是泥偶尔还有点骚味的大象指手画脚。如果这种说法太抽象,以具体例子更好理解:中国汽车行业以三班运作,每天产线运作22小时,365天不放假。以此推算,每分钟有62辆汽车走下生产线,每分钟有120万个汽车零件,从数万家工厂被制造出来并运出,同时一分钟内有120万个汽车零件,运进各部件和总装厂车间。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中国制造的汽车已经停满你家附近的多层停车场。中国交通部车辆管理系统里,上班时间每分钟有240辆新车登记上册。这样的数据,能想象意味着什么吗?
对于经济学家来说,他们看到中国每分钟生产59辆汽车时就高呼衰退,而不理解这种大规模巨型制造业和物流体系,经过无数环节磨合优化形成的巨大动能,不会因为少生产几辆车而出现问题。相反,如果中国产能每分钟生产65辆,世界很多汽车公司的财务报表将受到影响。
中国电动汽车最近三年的爆炸式增长和令人炫目的成就,不是偶然的,更不是特斯拉去上海投资带动的,而是自1990年代中国政府连续20多年,多个五年规划持续不断的产业政策导向下的结果,是中国在综合权衡碳中和、石油依赖与汽车产业跨越式发展相结合的重大战略规划的成功。这在经济学课本里是没有的,但在一群理工科背景的高层官员和高水平产业规划专家的认识里,又是那么必然。
(作者是本地出版人,战略与产业咨询顾问)
https://www.zaobao.com/forum/views/story20241030-5270347
以上就是关于【《联合早报》:准确把脉中国经济动向】的相关消息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