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科技新知,作者丨茯神,编辑丨蕨影
最近,国产手机迎来一波旗舰新品的密集发布热潮。
小米 15、vivo X200、OPPO Find X8、荣耀 Magic7 等一系列国产旗舰新机的海报,贴满了各大商业中心手机专卖店的透明玻璃墙。定价上不遑多让,即便是最低配置的起步价,也已跨过 4000 元大关,尽显高端定位。
一位售卖通信产品的第三方渠道商对「科技新知」表示:” 线下逛门店买手机的人,大部分没有网上购机的用户对价格那么敏感,今年门店销售的话术培训中,特别强调了避免主动提及比价,重点放在新机的新卖点上,显得物有所值。”
小米 15 发布会前,雷军特意在微博上及直播时接连打预防针,3999 元的定价一去不返,涨价也要 ” 贵得有理由 “。不过到了发布会公布 4399 元起步价的环节,直播间的弹幕再不复往年 ” 真香 ” 刷屏的盛景。
不管是小米还是其他厂商,以及各大数码圈媒体大 V,早在今年上半年就不断吹风 ” 涨价潮要来了 ” 的论调,但真金白银的几百块钱涨幅靴子落地,还是让用户们对一连串的心理按摩毫不买账。
「科技新知」从一位有年底购机需求的高校学生处了解到,他身边周围的男性同学多数比较关注国产品牌旗舰的最新情况,相比苹果新机更有性价比,而且更适合打游戏。小米 15 的价格官宣后,他变得开始犹豫,因为心仪的 16GB+512GB 配置已经达到了近 5000 元的预算范围。
智能手机行业上游芯片、屏幕、内存等元器件供应商的集体涨价,带动了这一波国产旗舰的 ” 被高端化 “,消费者却成为了不情不愿买单的那个人。
米 OV 的 ” 贵得有理 “,似乎还没有苹果、华为那样站稳高端的底气。
抢不到的定价权
国内手机市场刚刚在去年底迎来复苏,用户们难得被激发出的换机热情,却遭遇集体涨价这当头一棒,实非下游手机厂商所期望的局面。
vivo 和 OPPO 抢跑发布的新机,所搭载的天玑 9400 处理器,和小米 15 首发的骁龙 8 至尊版处理器,背后的厂商联发科和高通也并非串通一气向下施压,而是同样受制于更上游的芯片代工厂商台积电。
今年 6 月就有台媒报道指出,AI 服务器、高速运算(HPC)应用与高端智能手机 AI 化,催动了半导体含硅量持续增加,苹果、高通、英伟达与 AMD 等四大芯片厂商被传大举包下台积电 3nm 规格产能,并涌现客户排队潮,一路排到了 2026 年。
而且据供应链最新消息,台积电针对先进的 5nm、4nm 和 3nm 工艺芯片订单,将 2025 年的定价再次提高 8%-10%,针对移动通信客户的定价提高约 6%,超过了此前拟定预计的 4%。
这直接导致了联发科的天玑 9400 单颗成本,相较于天玑 9300 上涨了 20%,而高通骁龙 8 至尊版的单颗成本达到 180 美元,涨幅达到了 15%。
除了智能手机的 ” 心脏 “SoC 的成本高企,承担 ” 大脑 ” 功能的内存与闪存价格也在飙升。
2023 年整个存储芯片制造商还正焦头烂额地处理着过剩库存,一度让国内手机厂商掀起 1TB 大存储产品的热潮。随着三星领衔其他头部厂商定下减产策略后,却意外遭遇半个世纪历史中持续时间最久的罢工风波,进一步加剧了供小于求的市场局面,导致今年下半年固态硬盘和 DRAM 的成本增加了 15%-20%。
一年前,还在向用户宣传内存 ” 越大越好 ” 的下游手机厂商,不得不又改口称 ” 够用就好 “。
上游多条供应链主客观因素的叠加下,国产旗舰手机们只能吞下 ” 涨价 ” 这颗苦果。同样是由台积电和三星进行代工的苹果,却能在 9 月推出的 iPhone16 系列新机上维持住 5999 元起步的原价,折射出的现实就是对定价权的掌控。
纵然 ” 米 OV”” 近几年在旗舰新机发布时,都在配置和性能上 ” 吊打 ” 苹果,宣称完成了高端化布局,但往年 3999 元左右的起步价格,相距苹果新机的 5999 元,终究还有着 2000 元的毛利差额。
在共用同一个全球供应链的背景下,今年 iPhone16 系列新机的成本必然也会高涨,但足够的利润空间和销量承压的现实,给了其不涨价的底气和无奈。
另一个维持高价的国产手机品牌华为,则是在自建供应链下成本更高,却通过自研特色跳出了与米 OV、荣耀等友商的同质化竞争,算是被迫把定价权握在了手里。
两相比较之下,如此一波被动的集体涨价,不留情面地戳破了米 OV 们的高端化泡沫。
停不下的价格战
价格不得不涨,新机不得不卖。细究厂商们这几百元的涨幅,也不乏价格战的影子。
今年第一个登上旗舰舞台的 vivo X200 系列,起步价相较去年涨了 300 元,随后的 OPPO Find X8 系列则是涨了 500 元。最新发布的小米 15 标准版,与去年小米 14 同档配置相比涨价了 200 元,因此在发布会上的 PPT 里还特别画上了醒目的红圈标注。
vivo 的子品牌 iQOO 也耍了小心机,紧跟小米 15 之后发布的 iQOO13 系列,最低配置版本相比 iQOO12 在砍掉了部分影像能力后维持住了 3999 元的原价,一举拿下最便宜旗舰机之名,却在目标受众游戏用户青睐的 16GB+512GB 版本上涨价了 400 元。
不过,宣称只涨价了 200 元的小米 15,却比同样内存标准的 vivo X200 和 OPPO Find X8,分别贵了 200 元和 300 元。这与去年小米 14 虽然维持了与同行一致的 3999 元起步价,8GB 的内存标准却低于友商们的 12GB,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拖到最后发布的荣耀 Magic7 系列,在标准版上像素级复刻了小米 15 的定价策略,在 Pro 版本上起步价则比小米 15Pro 还要贵 400 元。
雷军曾在小米汽车发布会后,直言行业价格战 ” 把我们搞蒙了 “,到了手机市场上被搞蒙的则成了消费者。颇具迷惑性的品牌话术,实际上是厂商无时无刻不在提醒自己,面对着的仍是一个价格敏感型市场。
各家发布会上的官方价格,还只是价格战的一个维度,电商平台上官方旗舰店之外的第三方店铺,以及线下各类经销商渠道,还要打响另一波优惠后的价格战。
一位长期在朋友圈和闲鱼等平台上经营打折新机的卖家,告诉「科技新知」:” 现在很多电商平台都提供了消费贷功能,我们盯着时间贷款抢下新机,低于官方价格出手后就能挣到利息的差额;还有些中小自媒体博主会抢新机评测,测完用不上的机器我们也会回收按成色定价。”
另外,国产旗舰新机的发布时间,通常会赶在年底的电商双 11 和双 12 大促之前。虽然刚推出的旗舰机型不会加入到促销活动当中,但平台上五花八门的补贴活动,还是会让有心的购机者薅到羊毛。
即使是高端如苹果、华为,面对销量压力时也会拿出降价法宝。2023 年的 618 前夕,苹果在天猫官方旗舰店开启首播,其中原价 7999 元的 128G 版本 iPhone 14,优惠后价格为 6499 元,便宜了 1500 元。华为手机去年回归后的 Mate60 系列深受市场追捧价格坚挺,可今年推出的 Pure70 系列则表现不佳,很快就执行了官方降价,两个月内直降千元。
口口声声反对价格战的企业还有不少,但口是心非的它们往往或早或晚加入到价格战当中。价格战停不下来,只是因为价格战真的管用。
更划算的旧旗舰
” 今年的旗舰机可以不用等了,双 11 时补贴力度更大的前任旗舰可以好好选一选。” 一位在抖音上拥有十万左右关注的数码博主,在他的粉丝私域群里,给出了诚意满满的建议。
在摩尔定律的指引下,智能手机芯片的运行速率持续逼近着物理极限,也给新发布的旗舰机带来不小的性能冗余。苹果曾在发布会上拿出 3A 级别的主机游戏,在自研手机 A 系列芯片上的演示案例,却鲜有用户会真的从口袋里掏出手机,跑到户外玩起 3A 大作。
目前,占据手机评测圈主流的性能类项目,除了惯用的跑分工具,选取的游戏仍离不开《王者荣耀》《和平精英》《原神》等几款大众耳熟能详的作品。其中前两款对于手机配置的要求本就不高,市场上常见的中端机型也能畅玩,后者主打画面精美和人物建模的二次元游戏,近几代的手机旗舰处理器所带来的表现差异,只有人眼几乎可以忽略的帧数提升,以及甚至有可能倒退的耗电调度。
当手机厂商推出的新旗舰机诚意不足时,表现和口碑更优的前任旗舰就有了成为性价比之选的机会。
去年苹果推出的 iPhone 15 系列在功能升级上不尽人意,尽管维持了与 iPhone 14 同样的首发价格,仍未挡住电商平台上购机者们的用脚投票,在新机发布后的双 11 期间把前任旗舰买上了智能手机品类榜首。
市场研究机构 TechInsights 调研统计发现,2023 年全球智能手机的换机周期已延长至 51 个月,而中国消费者的换机周期略短,但也超过了 40 个月。大部分参与调研的中国区受访者表示,只会在现有设备无法满足需求时才进行更换。
此次引发国产旗舰集体涨价的 ” 元凶 ” 之一,恰是全球 AI 浪潮的兴起。手机厂商们力推的端侧 AI 大模型应用,理论上刚好为芯片成本的提高、算力需求的增多提供一个合情合理的借口。
如果前任旗舰们都不能再支持全新的 AI 手机体验,即使是新机涨价也会有不少用户为之买单。比如苹果在今年 6 月的 WWDC 大会上姗姗来迟的苹果 AI,仅支持 iPhone 15 Pro 及以上的机型,就连刚刚发布半年左右的 iPhone 15 和 iPhone 15 Plus 都无法体验。
国产手机厂商们尚不至于傲慢到如此地步背刺用户,但就各家目前提供的 AI 生态功能来看,仍未能激发出用户必须换新的冲动。毕竟面临着互联网大厂们不断推出的 AI 应用的同质化竞争,免费的云端算力相比花钱才能买到的本地性能,还是划算了太多。
国产品牌旗舰手机们在这一波涨价浪潮中需要 PK 的对手,除了友商还多了前任。想要尽快走出这个价格战的怪圈,硬件上的受制于人太难突破,软件上的体验差异又形不成壁垒。或许生态上的闭环积累才是一条良策,小米的 ” 人车家 ” 战略也可能就是比 OV 贵上那么几百元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