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王峰 北京报道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以下称 ” 双一流 ” 建设)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引领性、标志性工程。
11 月 7 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就关于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工作情况的报告进行专题询问。
” 双一流 ” 建设 2016 年正式启动,8 年多来取得显著成效,但 ” 双一流 ” 建设高校学科数量与我国数以千计的高校、数以万计的学科相比,还是比较有限的。
下一步,在扩大 ” 双一流 ” 建设规模、加大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供给方面有哪些考虑?
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回答专题询问时表示,《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已经明确,将聚焦优势学科适度扩大 ” 双一流 ” 建设范围。教育部坚决贯彻落实,将会同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研究具体方案。
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在回答专题询问时表示,适时将一批学科优势突出、专业特色鲜明、办学质量过硬的高校纳入 ” 双一流 ” 建设高校的行列。
带动高等教育整体提升
2015 年 10 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
首轮 ” 双一流 ” 建设于 2016 年启动,至 2020 年结束。综合高校办学条件、学科水平等情况,有关部门确定首轮 140 所 ” 双一流 ” 建设高校和 465 个 ” 双一流 ” 建设学科。
2022 年 2 月,教育部等三部门公布第二轮 ” 双一流 ” 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第二轮聚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基础学科等国家急需领域加强布局,新增 7 所建设高校、41 个建设学科。
” 关于‘双一流’建设的规模,一直是各方高度关注的问题。第一轮建设我们是 140 所学校,已经覆盖 31 个省、市、自治区,其中就有 47 所地方高校。第二轮又增加了 7 所高校,这 7 所高校也都是地方高校。” 怀进鹏说。
怀进鹏指出,” 双一流 ” 建设以来,带动了一大批地方高校发展,同时,我们还组织 ” 双一流 ” 高校,对中西部高校进行组团式帮扶,不仅建设一批,还要培育一批。所以下一步 ” 双一流 ” 高校不仅是在招生扩容上,还要体现在组团帮扶中,以带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的发展,为实现教育强国目标贡献力量。
“211””985″” 双一流 ” 是近几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三大战略工程。”211″ 工程启动时,我国高等教育还处于精英教育阶段;”985″ 工程的提出,则是在我国高等教育逐步向大众化教育阶段过渡的背景下;” 双一流 ” 建设是在我国高等教育在从大众化教育阶段向普及化教育阶段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目前,我国已正式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兼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李志民对 21 世纪经济报道表示,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阶段,但普及化并不排斥精英教育,这是要培养国家所需的高层次学术型人才,并打造精英型高校作为示范,提高高等教育整体质量。
怀进鹏指出,关于下一轮 ” 双一流 ” 建设是否会扩大建设规模,《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已经明确,将聚焦优势学科适度扩大 ” 双一流 ” 建设范围。教育部将分两步开展工作。第一步,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自主科学确定 ” 双一流 ” 标准。强化人才培养核心地位,引导建设高校扎根中国大地,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第二步,根据 ” 双一流 ” 标准,结合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聚焦优势学科,适度扩大建设范围。
中央资金继续加力支持
扩大 ” 双一流 ” 建设规模,需要实打实的投入,资金从何处来?
据介绍,2016 年以来,我国通过中央引导专项和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资金累计投入 1667 亿元,支持建设高校自主统筹安排使用资金,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等各类资金 901 亿元,用于建设高校大型仪器设备更新和基础设施建设等。
郑栅洁介绍,今年以来,统筹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和 ” 两重 ” 建设超长期特别国债 667 亿元,支持高等教育提质升级。其中,在支持 ” 双一流 ” 建设方面安排了 379 亿元。国家发展改革委和教育部一起启动实施优质本科扩容工程,推动 ” 双一流 ” 建设高校本科扩招 1.6 万人,进一步扩大优质本科学位供给。
” 接下来我们还会继续加力支持这方面的工作。” 郑栅洁说。
今后一段时间,高等教育学龄人口将经历快增、短平、陡降三个阶段。人口阶段性变化对高等教育的布局、投入都是一个挑战,既要满足孩子们 ” 上大学 ” 的需求,又要尽量减少学龄人口达峰后的资源闲置。
学龄人口达峰前,为了满足孩子们 ” 上大学 ” 和 ” 上好大学 ” 的愿望,继续扩大高等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资源的供给非常重要,也非常必要。
郑栅洁介绍,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与教育部等有关部门一起,以 ” 双一流 ” 建设高校为重点,统筹 ” 硬投资 ” 和 ” 软建设 “,从五个方面入手,继续加大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供给。
一是建设新宿舍。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们在调研中有反映,许多高校包括 ” 双一流 ” 高校现在学生宿舍不够、条件也不好,还有很多 6 人间甚至 8 人间,学生和家长很不满意。有必要积极支持高校通过新建、改扩建等多种方式尽快补齐学生宿舍这个制约高等教育资源扩容的短板。
二是建设新校区。布局建设一批 ” 双一流 ” 建设高校的新校区,支持高校扩大办学规模,为新增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扩展空间。
三是建设新大学。支持有条件、有意愿的省份新建若干新型研究型大学、高水平中外合作大学。要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尽快形成优质学位供给能力。
四是建设新平台。支持 ” 双一流 ” 建设高校建设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布局一批重大教学科研平台,进一步提升高校教学科研水平,为高校持续提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创造条件。
五是建设新学科。引导高校适应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需要,加强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动态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加快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健全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供需适配的机制。
” 我们和教育部等有关部门一起积极研究适应学龄人口变化,加强高等教育资源的前瞻布局,做好资源的优化配置,既确保满足学龄人口达峰前的需要,又尽可能避免学龄人口达峰后可能出现的资源闲置浪费。” 郑栅洁说。
促进多元资金投入
” 双一流 ” 建设需要有稳定持续的财政支持。中央财政在 ” 双一流 ” 建设投入方面有什么样的安排?
财政部副部长郭婷婷在回答专题询问时说,财政部门一方面强化保障,从 2016 年首轮建设以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各类专项资金 1667 亿元,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和超长期特别国债又安排了 900 多亿元,带动地方、高校统筹各类资源持续投入,有力支撑了 ” 双一流 ” 建设。另一方面优化管理,在规范管理的同时赋予高校较大自主权,各建设高校可以在规定范围内统筹安排使用 ” 双一流 ” 引导专项资金,有效激发了高校的办学动力和活力。
郭婷婷说,下一步,财政部将持续加大投入。中央财政将坚持把支持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优势学科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安排各类财政性资金,加大高等教育投入力度,持续稳定地保障 ” 双一流 ” 建设。同时进一步突出重点,支持一流学科培优行动,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建设;支持数理化生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建设,深化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加快拔尖人才培养;长周期稳定支持青年教师高水平自由探索,建强专业化教师队伍;支持启动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突破计划,深化科教协同育人。
财政部还将促进多元投入。通过完善转移支付资金分配办法,积极引导和促进地方财政加大投入,共同推进 ” 双一流 ” 建设。优化实施捐赠配比政策,发挥各级教育基金会的作用,引导和激励社会力量共同支持 ” 双一流 ” 建设,也鼓励高校积极争取各类资源投入 ” 双一流 ” 建设。推动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机制,指导高校用足用好科技创新税收优惠政策,推动校地、校企产学研协同创新,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更好吸引地方、企业等加大投入力度。
值得注意的是,” 双一流 ” 建设高校不管是在资金使用还是教育治理方面,都将拥有更大的办学自主权。
我国高校办学自主权改革经历了长期试点。2010 年 12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其中确定的全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的主要任务就包括落实和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2013 年 11 月,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主动请缨承担高等学校综合改革试点任务,力争在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先试先行、示范引领。
浙江大学教授罗卫东在接受 21 世纪经济报道专访时曾表示,可以赋予长三角研究型大学联盟成员单位有类似于北大、清华的办学权限,以促进其更快速地发展并发挥区域内溢出效应。
怀进鹏在回答专题询问时说,办学自主权是高等教育法赋予高校的法定权力,是现代大学治理的基础,教育部将坚持依法行政,更多发挥制度给予、规划指导等宏观管理职能,减少对高校的直接管理和微观管理事项。
下一步,将在学科专业设置、科研项目评审、经费使用管理以及薪酬分配、选人用人和国际对外交往方面进一步放权,给高校松绑减负,同时加强指导,确保高校能够接得住、负责任,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