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世纪40年代,科学家们就已经研制了计算机,莫奇利和埃克特研制的ENIAC是人类发明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但此时的电子计算机是一台重达30吨的庞然大物,只有政府机构和大企业才能负担得起这种昂贵的机器,计算机离普通人的生活仍然很远。
在计算机诞生之后,降低计算机的制造成本,让更多人都能使用计算机一直都是科学家们努力的方向。
小型计算机就是降低计算机制造成本的结果,制造小型计算机的企业如美国DEC公司也在七八十年代成为著名的计算机生产企业。
但即使是制造成本降低的小型计算机,其销售价格仍然高达数万美元乃至数十万美元,计算机的价格还是太高了,仍然无法普及。
随着半导体技术的进步,计算机的CPU、存储设备以及其它设备的生产成本都显著下降,个人计算机的脚步越来越近。
20世纪70年代末,现代个人计算机的雏形开始出现。80年代随着IBM PC的推出,我们终于进入到PC时代,PC开始普及并成为我们日常工作学习中最重要的工具。
个人计算机(PC)的诞生
1975 年,美国 MITS 公司发布的“牵牛星8800”(Altair 8800)是第一台商业上获得成功的个人计算机,被称为世界第一台个人计算机。当时还在哈佛大学读书的比尔.盖茨与伙伴保罗.艾伦一起为Altair 8800设计了Altair BASIC编辑器。
“牵牛星8800”十分简陋:一个装有中央处理器(CPU)的箱子就是这台计算机的全部,没有配备显示器和键盘,内存容量很小,也不能与电传打字机等设备相连,事实上并不是一款实用的计算机系统。
“牵牛星8800”以邮购形式销售散件,计算机爱好者必须自行组装,而这些自行组装的计算机常常无法运行,即便可以运行能发挥的作用也极其有限。
“牵牛星8800”最大的优点是便宜——售价仅397美元,相比售价数万美元的小型机,这是早期计算机爱好者们能够负担的价格。
1975年乔布斯与沃兹尼亚克加入了一个计算机爱好者的组织——家酿计算机俱乐部(the Homebrew Computer Club),两人的人生由此改变。
沃兹尼亚克是个技术天才,他熟悉微处理器技术,以MOS6502芯片为基础组装了一台计算机——乔布斯与沃兹尼亚克将这台计算机称为“Apple I”
这是一台极为简陋的机器,与一块裸露的电路板并无二致,没有机箱、键盘、屏幕甚至电源。Apple I 个人计算机全部由乔布斯与沃兹尼亚克在乔布斯父母家的车库里手工组装而成,最终售出了大约200台。
Apple I 的成功给了乔布斯极大的信心,1976年他成立了苹果计算机公司(Apple Computer Inc.),要在个人计算机领域大显身手。
乔布斯对产品设计拥有极佳的天赋,他很早就意识到个人计算机的市场潜力,以及什么样的个人计算机才能被市场接受:
能够被市场广泛接受的个人计算机必须是自成一体的设备,装在塑料机箱内,可以像其他家用电器一样插入标准家用插座;它需要键盘来输入数据,还应配有观察计算结果的屏幕以及某种能长期保存数据和程序的存储介质。最重要的是,这种计算机需要软件来吸引爱好者之外的其他用户。
乔布斯就这样定义了AppleⅡ计算机,而他的合作伙伴沃兹尼亚克也成功开发出了这样的电脑。
Apple Ⅱ计算机的售价高达1298美元(这个价格尚不包括屏幕),虽然比其它公司研制的个人计算机贵得多,但它是一种真正的计算机系统,而且还可以增加外围设备。
Apple Ⅱ计算机的推出标志着个人计算机(PC)时代的到来,苹果计算机公司的收入随着PC销量的快速增长而迅速扩大:
1978年1500万美元,1979年7000万美元,1980年1.17亿美元,1981年3.35亿美元,1982年5.83亿美元。
短短五年之内,苹果计算机公司就进入美国《财富》杂志评选的500强行列,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也登上了《时代》周刊封面。
苹果公司生产的PC在计算机巨头IBM看来只是玩具而已,IBM根本不会正眼看它一下。
但是Apple Ⅱ计算机的发布在美国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新闻媒体都在大肆报道苹果公司的新产品,仿佛苹果公司已经取代了IBM计算机巨头的位置,迫使IBM不得不重视个人计算机市场。
划时代的PC——IBM兼容机的诞生
虽然苹果公司的计算机是PC市场诞生最早的产品,但是对人类社会和计算机产业影响最大的是个人计算机却是IBM研制的PC,以及与之兼容的PC。
IBM兼容机,顾名思义就是与IBM 设计的PC兼容的个人计算机,个人计算机产业著名的Wintel联盟也是建立在IBM 兼容机的基础之上的。
如果说个人计算机之火是由苹果引燃的,那么IBM的介入才真正将这场大火燃遍全球,且越燃越烈。
面对Apple Ⅱ计算机带来的竞争压力,IBM管理层在1980年决定进军PC市场,而且决心以最快的速度推出能与苹果公司竞争的PC产品。
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IBM在产品的研发和制造上通常采取垂直整合的方式,即自行制造产品使用的所有组件如半导体、开关、塑料机箱等,但是这种产品研发方式十分冗长,是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新产品开发任务的。
为此,IBM在PC研发中彻底抛弃了传统的开发方式,任命埃斯特利奇为PC项目的负责人,挑选了12名最优秀的工程师秘密送到佛罗里达州研制PC,他们必须在12个月内研制出可以投放市场的PC。
埃斯特利奇成功了,他使用了在市场上易于获得的、现成的配件,在规定的时间内研制出了PC。
IBM PC的CPU是英特尔8088微处理器,这是一款16位的CPU,运算速度大大超过了苹果Ⅱ型8位机。
IBM PC的主机板上配置64KB内存,外围设备有显示器、键盘和一个5.25英寸软磁盘机,此外还有5个插槽用来扩展存储器的容量以及其它外部设备。
IBM PC的操作系统是微软提供的MS-DOS操作系统,既灵活又方便。
IBM的PC推出后立刻引起了轰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1982年IBM的PC卖出了25万台,被《时代》杂志选为1982年的”年度风云机器”。1983年IBM公司就把苹果计算机公司赶下了PC霸主的宝座,当年市场占有率超过76%。
IBM的PC在1982年就实现了近10亿美元的收入,到1984年IBM PC的收入已达到40亿美元,意味着光是PC部门就可以成为美国第74家大工业公司,并名列美国第三大计算机公司,仅次于IBM自己和DEC。
开放性是IBM PC成功的原因,但也隐藏着巨大的隐患,是导致IBM最终退出PC业务的致命因素。
在硬件上,IBM在开发PC时使用了大量市场上现成的配件来组装机器,这些配件同样也可以被其它PC公司获得,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英特尔的处理器。
在软件上,微软向IBM提供PC-DOS操作系统的协议包含了一项条款,允许微软向其他电脑厂商出售同样的操作系统,而微软在PC发布以后真的这么做了(MS-DOS)。
埃斯特利奇甚至代表设计部门对外宣称他们将把所有的技术文件全部公开,热诚欢迎其他企业加入个人计算机的开发列,同时也欢迎外界共同讨论PC软件的发展计划。
IBM的本意是想通过此举把IBM PC作为个人计算机的标准,可没想到全世界的计算机企业争相仿造IBM PC,这些仿造出来的产品成为与IBM个人电脑相抗衡的“兼容机”。
最终这些IBM PC兼容机的销量远远超过了IBM自己的PC:1983年IBM拥有大约76%的PC市场份额,但到1986年IBM的份额已经下降到了26%。
IBM奠定了现代PC的技术架构,IBM的开放使得IBM兼容机成为PC市场的主流,苹果公司的Machitosh此后长期都只能偏安一隅。
IBM兼容机的发展成就了两家企业:一家是提供微处理器芯片的英特尔,另一家是提供MS-DOS的微软。
此后PC的技术进步与IBM的联系越来越少,英特尔的CPU和微软的操作系统反而更能代表PC的技术进步。不论是英特尔的286、386还是奔腾CPU,还是微软的Win95、Win97操作系统,硬件和软件的变化都更能代表PC的技术进步,IBM反而被遗忘了。
2004年,IBM的PC业务被中国联想集团收购,IBM彻底退出了PC市场。
克隆人的进攻——IBM兼容机的发展
IBM PC的市场影响力最大,且IBM PC的技术标准是公开的,这使得其它计算机企业有动力也有条件仿制IBM PC,这就是IBM兼容机的由来。
美国康柏公司是所有IBM兼容机生产企业中最著名的一个,康柏后来的市场占有率甚至超过了IBM成为全球最大的PC生产企业。
1982年11月,康柏公司正式推出了一款名叫COMPAQ Portable的PC,仅比比IBM PC的面世晚了一年多。康柏特别强调对IBM PC“百分之百”的兼容性,它可以运行所有为IBM PC开发的软件。这是PC家族里第一款IBM兼容机。
康柏的PC与IBM的产品功能完全相同,并更容易携带,价格也更便宜,使康柏开业仅一年就达到1亿多美元的销售额。
此后康柏在PC上步步紧跟“蓝色巨人”:1983年5月带硬盘的IBM PC/XT问世,同年秋季康柏就研制出带硬盘的COMPAQ Plus;1984年8月,IBM推出PC/AT,康柏立即跟进推出了更“精巧”的COMPAQ286电脑。
1986年,康柏在IBM兼容机的开发进度上甚至反超了正主IBM,而这个机遇来自于英特尔公司的386CPU。
英特尔最新的这款CPU集成了27万个晶体管,速度超过286的一倍。但是IBM却对这款CPU无动于衷,“我们只要286能够再快一点,根本不需要你们的386。”
IBM的错误判断给了康柏反超机会,1986年9月康柏第一次领先IBM推出386 PC,全世界都为之震动。IBM的386PC直到1987年4月才姗姗来迟,环顾市场“蓝色巨人”感到大势已去。
康柏公司是最成功的IBM兼容机企业,康柏的发展是一个又一个传奇的故事。
1982年康柏成立,1986年康柏的销售额达到5亿美元,以破纪录的速度进入《财富》杂志评选出的500家工业大企业之列。
90年代是PC的黄金时代,康柏的销售收入保持了超高速度的增长:从1992年41亿美元到1993年72亿美元,再到1994年109亿美元。
1997年,康柏的营业额达到246亿美元。在收购DEC公司之后,两家公司的销售收入更是高达376亿美元。
90年代计算机最激烈的战场是硝烟滚滚的PC市场,PC市场上的主要参赛选手都是来自美国的计算机企业,而生产IBM兼容机的企业们销量早已超过了正牌的IBM PC。
1994年,康柏公司在全球PC机市场上的销量为483万台,第一次超过IBM的424万台,一举登上了PC电脑的王座。
1995年全球PC销量达到5970万台,COMPAQ独占10%仍居榜首;IBM以8%屈居第二;Apple仍有7.8%的份额暂列第三。
PC时代的来临
从80年代到21世纪初是PC的时代,PC是消费电子市场绝对的明星,地位丝毫不亚于2010年后的智能手机。
自80年代初诞生以后,PC的销量从零开始,在短短的几年内就突破100万台,然后是1000万台,1995年全球PC的销量超过5000万台。
从80年代到21世纪,全球PC销量连续30年都保持了高速增长:1999年全球PC销量首次突破1亿台的大关,2005年超过2亿台,2010年超过3亿台。
全球PC销量最高水平是2011年的3.65亿台,至此在基本完成了PC的普及,消费电子市场的明星地位才由智能手机接替。
PC当今是社会最基本的生产工具,是办公设备不可缺少的设备,至今每年仍然有2亿台以上的销量。
PC时代的到来对半导体产业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以英特尔为代表的半导体企业正是在PC时代逐步壮大并成为全球科技巨头的。
1980年全球半导体产业的销售收入仅有100多亿美元,此时PC才诞生不久,半导体产业的主要客户是IBM这样的大型计算机企业。
1990年全球PC销量超过2500万台,全球半导体产业销售收入超过500亿美元,PC的市场规模远超大型计算机市场,带动了半导体产业的发展。
2002年全球PC销量达到1.3亿台,在PC产业的带动下全球半导体产业的销售收入达到1700亿美元,相比1990年再度上升了一个台阶。
全球半导体产业当今的销售规模在5000亿美元以上,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产品接替了PC的位置将半导体产业的规模带上了更高的台阶。
PC的发展也深刻改变了计算机产业的竞争格局。
大型计算机时代的王者是IBM,大型机时代产业的竞争格局被美国记者成为“IBM与七个小矮人”。同期最大的小型机生产企业是DEC,但销售规模远远无法与IBM相比。
随着PC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市场诞生了一批全新的企业,如苹果、康柏、戴尔、联想等。这些新创的企业以PC为主要产品,最终甚至打败了曾经绝对的王者IBM。
虽然IBM在商用计算机领域仍然保持了强大的竞争力,但是无力与新兴的PC企业竞争,最后出售了其PC业务。
此前的计算机是售价高达几万甚至上百万美元的大型机、小型机,只有在政府机构、大型企业等场合才能看到这些设备,只有少数人才能接触到这些设备。
PC售价只有几千甚至几百美元,这是普通人都可以负担得起的设备,推动了计算机的普及。因此PC市场的规模远远超过大型机和小型机,在PC市场成长起来的计算机企业也拥有更多的销售收入和利润。
90年代末计算机产业最著名的事件是康柏收购了最大的小型机生产企业DEC。DEC是大型机时代仅次于IBM的计算机企业,但是此时其实力已经无法与年轻的PC企业相比了。
大型机时代计算机是十分封闭的产业,以IBM为代表的计算机企业几乎生产所有的硬件和软件,不同计算机的软硬件都是不兼容的。
PC时代则是开放的时代,即使是IBM这样的计算机巨头都无力阻止开放。开放是IBM兼容机的核心,这促成了计算机价格的下降和普及,是互联网时代来临之前必要的铺垫和准备,并使得社会的信息化更进一步。
PC时代,美国延续了在半导体产业上的绝对优势并一直保持至今。
美国仍然是PC产业绝对的掌控者,不论是PC还是芯片、操作系统等PC的核心零部件,美国仍然拥有绝对的优势。
2023年美国企业仍然拥有全球PC市场最大的市场份额,Wintel的核心地位依旧稳固。
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是二战后美国最大的国运,美国至今仍然享受这个红利,中国半导体和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仍然任重而道远。
参考资料:
1、《DEC是怎样被康柏吃掉的?》,光明日报
2、《计算机简史》
3、《硅谷百年》
以上就是关于【计算机发展史——PC时代】的相关消息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