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带着“问道全球”的企业家们,来越南参访的第四天。
昨天晚上,我们从首都河内,飞来了胡志明市。
作为越南的经济中心,我明显感觉到这座城市比河内更繁华。所以我非常期待,看看这边的中国企业是怎么看越南、怎么看待中国出海的。
白天,我们去了一个离市区2小时车程的园区,龙江工业园。一路带着安全帽,从一个又一个厂进进出出。参访、听讲座。一路下来,收获颇丰。
时间虽然很短,但我有个特别深的感受:中国的企业出海,实在是太不容易了。
但同时我也看到,不论如何困难,中国企业都从来没有放弃尝试,直到找到新的解决办法。
傍晚,回到市区。我坐在街边,喝着18元的果汁,深度感受着越南人的喜乐。
我看着街边做喷火表演的小孩,出了神。
白天,是井然有序的中国企业,我感受到的是中国企业的不屈精神。
晚上,是悠闲松弛的越南生活,我感受到的是越南年轻人的朝气和满足。
同样的胡志明市,仿佛存在着两个世界。这两个世界互联互通、彼此包容,让人感动。
而这种和谐,或许得从一个数字开始说起:3.5%。
3.5%
为什么我们白天从市区开了50km,也要去这个产业园区呢?
这3.5%,就是原因。
越南的很多政策,是摸着中国过河,和中国学的。比如,税收优惠。
在龙江工业园的投资商,可以享受越南最优惠的税收政策,“四免九减半”。
越南的企业所得税,法定税率是20%。但是园区里的企业,自有收入那年开始,15年都是10%。其中,从盈利之年开始,4年是免税的。
数字太多看着迷糊?没有关系。
你只需要知道,总的算下来,相当于你来注册投资的15年里,需要交的企业所得税是3.5%。
20%。3.5%。
有的企业一来,这头15年的税收优惠,都能给他节约出来两三个厂。
非常夸张的优惠。
而你过个高速公路,去对面建厂,就不能享受了。
不仅如此,园区还有很多好处。
去海外做企业,你最担心的事情会是什么?人生地不熟,游戏规则没弄明白,无意间就踩了坑。
但是在园区里面,业主、政府等等,有什么要查的,都会通知园区,企业就能提前做好预备。
加工出口企业,得进口原材料对吧?符合规定的原材料进出口税也可以免去。
园区的地理位置,也很便利。
园区距离市中心、港口、机场都是50km。货物加工好,从园区送去哪里都很方便。
这么好的优惠,自然吸引了大量外商来投,尤其是中国企业。
现在,这个园区的招商进度已经超过了8成,中资企业就占了75%,上市企业有16家。
这个园区非常大,各类普通企业和加工企业都有。
比如加工饲料、鞋服、包装、金属的、宠物食品的工厂,又比如电机、医疗、科技企业等等,看得人眼花缭乱。
这样看来,出海好像也不是很难。
你只需要打开地图,点击越南,然后放大、放大,找到这样的园区,不就行了?
不太行。
我和园区里的几位企业高管交谈后发现,原来不少先行者企业,并不是第一次选择就精准选了越南,而是“被迫”来借缝生存的。
开拓哪有那么容易。
中国企业出海,借缝生存,百折不挠
企业为什么要出海?本质上,就是想要提高收入,降低成本。
提高收入,就会想如何把产品卖去更贵的欧美。降低成本,则是想如何把工厂建去更便宜的地区。
所以企业出海,往往会在三个方向做选择:
1)离目标客户近的地区,比如墨西哥;
2)潜力比较大的地区,比如埃及;
3)离家门口近的地区,比如越南。
但是,不管到哪个地区,都有可能遇到阻碍。
你想提高收入,他给你提高成本。你想降低成本,他给你压薄利润。
比如,这次我们参访的一家中国企业,主业是做金属加工的,加工完送往国外。企业最开始,主要挣“加工费”的钱。
送往国外,是国外的哪里?去北美。
好不容易,他们拉来了百万美元的大单,第二年却遭遇了加拿大针对中国企业的反倾销投诉。销售收入直接打水漂,一年到头白忙活了一场。
不仅如此,反倾销这事儿很麻烦。定性后,你的税率猛提100%。
看到邻居加拿大在闹,美国也跟着掺和,开始投诉他们反倾销。
企业就应诉说,我们没有低于成本价销售。紧跟着就有人来查成本了。查完后,从100%降到60%。
60%,还是很高。
加工行业利润,原本就薄如纸片。人工已经很高了,再加上60%的税,就和美国本土的企业就没有任何竞争优势了。
怎么办?只能放弃美国。换一个中心,去印度吧。在印度,又遭遇了新的问题。
结果,原本因为印度的税率优惠而来,在印度却被针对调查。
于是这家企业想着,押注一个海外地区是不行的,得多地布局。
2007年,他们来了越南建厂。
为什么之前不来?
因为,前面说的这个3.5%税务优惠,也是2007年,才开始有的。
越南人工相对更便宜,本地人也没有强烈的“升职加薪”的执念,做事情比较务实。再加上税率优惠,才能在越南暂时站稳脚跟。
真的不容易。
但是,没有一个海外地区是完美的,越南也不例外。
就像印度有税率优惠、也有税率增加。越南也不是哪里都便宜、哪里都好。
没有什么一劳永逸,只有不断面对新的挑战的时候,不断硬着头皮去想办法解决。
最有发言权的,是26年前就来越南的老大哥,华为。
我们又来华为了
问道系列里,我每到一个地方,都特别喜欢去华为,也特别感谢华为。
我去过沙特的华为、迪拜的华为、墨西哥的华为,这次来越南也去了华为。明天马上要去的印尼,还要去华为。
为什么?
因为他们往往已经在一个地方深耕了很多很多年。
对于来到海外经营,他们不仅是一个模模糊糊的感觉,是做过深入的分析、解决过无数艰难问题的老大哥。
总能让我们看到更大的全貌。
如果说,新手,看到的可能一般比较表面,甚至半真半假。
超低的税率、廉价听话的工人、中国企业在越南的蓬勃发展。
而先行者,看到的是空间带来的思维厚度。
曾在其他国家遇到过的危机,在越南发展到一定程度,可能依然会遇到。他们往往会比别人提前做好多手准备。
那么华为,就是深耕者。除了空间跨越带来的经验,还有时间叠加的智慧。
越南对中日韩的涌入,更多会去看你是对他有利,还是在和他竞争。
比如,制造业。
越南对于制造业的转移是比较欢迎的。因为制造业,是在帮他完善一整套的工业链。也是我们前两天文章和你聊过的“主链”和“补链”。
这是有利。
就像是越南巴不得我们去建高铁,也是一个道理。
又比如,信息和通信技术产业。
这种信息产业,就不一样了。你就会碰到很硬的钉子和较高的门槛。
越南是一位温和的邻居,但绝不是一个唯命是从的邻居。
而华为展示的,是深耕者的智慧。
能合作的这个地方,咱们继续推进合作。有伤痕的地方,就尽量不碰。
同时,在全球各处都要有潜力区域。
中国企业布局早,其实大多是被逼出来的。
既然出来了,就不要想退路。而是心里一直要有一张图。
图上不断更新:这个市场是什么样子的?你准备怎么干?每年复盘的时候有什么变动?
你一定是会有得有失。一定得做出取舍。
不断在不确定性中,铆足劲寻找机会。
不过,另一个鲜有人关注的事实是:
中国企业不断出海来越南的同时,越南的企业也在不断成长。
越南有它的“小特斯拉”“小三星”“小腾讯”
关于全球产业分工,你我或许有过一个“刻板印象”:
欧美等发达国家,负责产出科技标准和创新产品。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则是做低端加工,以及源源不断向别国产出原材料。
但是去了越南你会发现,越南早就不仅仅只有低端制造了,已经开始有不少高端制造企业在冒头。
和你简单讲讲三个企业。
第一个,是Vinfast。
它是越南本土的一家电动汽车制造商,号称越南小特斯拉。
它让越南是除了中美之外,唯一一个拥有纯电动汽车“全产业链能力”的一个国家。
Vinfast也在准备全球扩张,计划在美国建立工厂。
越南,也在从代工厂,逐渐往自主品牌做努力。
第二个,是FPT。
这家是做什么的呢?科技公司。IT服务、电信产品,以及,半导体。
对,就是那个,新闻里总是用上“卡脖子”这么严重的词汇来形容的,半导体制造业。
我们以前和你聊过半导体芯片,工序不同,难度不同。
比如做封测的,你不能拿去跟做设计和制造的环节比。而制造里面,还有光刻、刻蚀、薄膜沉积等等不同工艺。
但是,当FPT旗下的半导体公司,也生产出了越南第一批半导体芯片的时候,这也意味着越南在往全球半导体行业吹响了号角。
第三个,是VNG。
越南“小腾讯”,越南的头部互联网企业。
昨天,我想用微信给导游小潘转账,他却说:“不好意思,我们这里用不了微信支付,得用Zalo。”
Zalo,是什么?
这个叫做Zalo的软件,就是VNG旗下的“越南版微信”。它的全球注册用户,已经超过了1亿人。
就像是腾讯不仅有微信,还有游戏、音乐、云计算、金融科技等等服务一样,VNG也都有一一对应的自己的软件和业务。
Vinfast。FPT。VNG。
电动汽车。芯片。互联网。
看到这里,你是什么感觉?越南和你想象中的样子,差距大吗?
在越南的这几天,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形容越南给我的感觉,那就是:扎实。
它不像是菲律宾和泰国,以零售和贸易来支撑。
越南不懂就去学,该啃的硬骨头他也啃。扎扎实实,节奏健康。
分工体系里,越南看似是个弱势角色。但越南有他强硬的一面。
那么,什么时候越南会比较强硬呢?
越南也护犊子
越南离我们这么近,很自然,当我们的企业做跨境电商,第一步几乎都会想到越南。
但是最近的11月,越南暂停了两个中国跨境头部企业的业务。
一个是快时尚电商Shein,一个是海外版拼多多Temu。
简化一下官方原因,大概就是因为,两家都没完成越南政府要求的注册流程。
我说些个人的感受。这更像是面对外来物种入侵时的一种自我保护措施。
就像是美国五大湖里的鲫鱼,又或者英国泰晤士河里的大闸蟹。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呢?
我们觉得鲫鱼、大闸蟹拿回家都能做成美味,但是对于美国人和英国人来说,却是影响到了他们能吃的东西。
外来物种繁殖太过迅猛,会严重影响当地的生态。
越南近些年,主要就是靠两个产业实现的快速增长:一个是制造业,另一个,就是互联网。
制造业里的高端制造,以及互联网里的数据和技术,是越南所护的犊子。
怎么护?两个字,合规。
所以,你去越南,还会遇到“合规性”这头拦路虎。
如果你做一些小生意,政府可能压根不管你。然而,但凡你想把生意做大,你就得啃下这个硬骨头。
越南在合规方面,几乎可以算是东南亚最严苛的。
尤其是互联网电商。
为什么?越南已经见证过电商对于我们国内实体经济的冲击,他们也很惧怕被冲击。
更别提,被外来的电商企业冲击。
前三四年,跨境电商野蛮生长。因为在越南法规方面还是空白的,没有明确的规定,说低额的怎样、高额的怎样,流程怎样才能上线。
但是现在,意识到电商冲击的越南,迅速建立起法规。加税、加紧数据保护、加强监管。
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都开始有了“合规”的要求。
不仅对我们,越南砍的第一刀,还是自己人:小腾讯VNG。
前段时间,VNG被调查,就着数据隐私问题,十几名高管都被武警带走。
对内,对外,都没有任何通融的余地。
我们这两天参访的企业,都在不断提及这个词,“合规”。合规的优先级,几乎排到了第一位。
中国企业出海,是真的不容易。
越南面对合规的事项,是不允许你有任何侥幸心理,会不留任何退路地强硬执法。
有朝一日做大了,一定要时常回顾你走过的路。
这是一个印象特别深的体悟。
但随着接下来的行程,我的另外3个体悟,就很微妙了。
每个体悟,都对应着去越南做企业的一个条件。
我们接着说。
抄作业,但不准老师说话
第一个体悟,是:“我们做同样的事情,但是你不能来,我要自己做。”
比如,打车软件。
你在越南街头打车,来的大概率不会是四个轮子的,而是一辆两轮的摩托车。
胡志明市的交通状况让我大开眼界。
街上摩托车像潮水一样涌动,汽车反倒显得格格不入。
为什么?
因为道路普遍较窄,产业布局和地形限制让道路扩展变得极为困难。再加上汽车价格昂贵,停车场建设受限,摩托车就成了最务实的选择。
你得侧身跨上后座,驾驶员的绿色头盔上印着大字:Grab。
Grab,越南版滴滴。
而且越南有了Grab,就立马挤走了Uber,更不准滴滴进入。
能理解。
这类打车软件,底层是数据公司。
不仅仅是乘客的数据,更要紧的,是国家道路交通的数据。
第二个体悟,则是“我和你做同样的事情,你只能通过投资我来参与。”
比如,腾讯投资了越南互联网头部企业,VNG。
VNG的创始人,之前是一家网吧老板。
开网吧的时候,他发现很多越南人都很喜欢玩一款金山的游戏《金庸群侠传》。他就开始琢磨,互联网游戏怎么发展的,怎么去这个市场赚钱。
那时候雷军还在金山。他找到雷军,好说歹说,和雷军签下游戏业务代理。雷军还把完整的一个游戏运营团队全部放去了越南,十几个人手把手教他怎么做游戏。
半年时间,游戏在越南推广开来,VNG有了雏形,借此发展壮大,引来了腾讯投资。
VNG的游戏业务靠着小程序游戏有了基石,接着,发展出来外卖等本地生活类的业务。
基本上腾讯做的事情,VNG在越南又做了一遍。获得的回报,也会回报一部分给腾讯。
第三个体悟,则是“你想开展业务,基建部分必须用我的企业,而且我要获得控制权。”
全球Top5做云计算的企业,是aws(亚马逊)、微软、谷歌、阿里和华为。
在全球范围内,AWS的份额比较高。但你会发现,在国内,主要还是华为和阿里。
这是为什么?
因为,你想来国内,就必须要找到国内的运营商,以中资占51%以上的控股,合资在国内。
51%是一个很妙的线。意思就是,我们可以合作,但你永远都没可能“控制”我。
越南也把这个学走了。
如果你想去越南做云计算,你就得找一家越南本地运营商,让他给你运营,而且越资要占51%以上。
自己做。投资我。反控制。
这三个条件放在前面,中国企业在越南,又多了三层不易。
但是好在,越南对我们的文化认同,还是挺高的。
这又怎么说?
胡志明很像上海
我的酒店窗户对面,看出去,恍惚会有一种回到上海的感觉。
很多人形容胡志明,就像是一个翻版的小上海。
这两处相差3000多公里的城市,现在一个地方需要穿羽绒服、一个却还在穿短袖,为什么会拿来作对比呢?
除了都是一个国家的经济中心外,还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比如,地理相似。
我住的酒店旁有条河,叫西贡河。
就像黄浦江把上海分成了浦东、浦西,西贡河则是把胡志明分成了东西两部分。
西边更传统,东边更现代化。
比如,文化溯源。
长相也好,生活习惯也好,越南人和我们很相似。
越南的70后、80后,也和我们的一样,看着西游记、三国演义长大的。
文化认同,决定了一些文化复制特别丝滑。而这种文化认知,在其他东南亚国家很难推广。
文化身份的认同,就奠定了一些产业结构,会相对来说相像一些。
又比如,咖啡文化。
上海有7000多家咖啡店,越南则是全世界第二咖啡出口国,仅次于巴西。
在胡志明的街边,还有不少24小时营业的咖啡店。
(咖啡店晚上灯火通明)
晚上9点我和导游阿新在街上,还能看到很多年轻人在买咖啡喝。
满街咖啡飘香,闻着很幸福。
原本我也想来一杯咖啡,但是想到晚上睡不着,影响之后的行程。最后也只敢点了一杯果汁饮料。
我们坐在很市中心的地方,阿新指着街对面的房子跟我说,那边的房价30万一平米。
嗯。这“进城税”,也很像上海的外滩。
结束了一天的参访,我和导游阿新,坐在街边聊了很多话题。
比如,越南的年轻人。
超绝“钝感力”的越南年轻人
越南,有许多勤劳努力,但是心态十分平和的年轻人。
这挺吸引我的。为什么呢?
在国内你会看到,我们的年轻人也很努力、很勤劳,但是心态却越来越疲惫、越来越焦虑。
我试图从90后的阿新身上,寻找一些答案。
阿新是越南本地人,但是中文非常流利。这一路我们沟通都很顺畅。
阿新透露,现在他每个月都有超过8000元人民币的收入。这在平均工资三四千的胡志明市,是非常不错的收入了。
而这有很大一部分,得益于他会说中文。
阿新的中文,最开始是自学的。为了学中文,阿新还专门跑去中餐馆打工。白天学,晚上就去和客人沟通。六个月后,他的中文就已经说得很溜了。
后来,他就在学校报名了中文课。往往一个学期下来,就只剩下两三个人了。阿新就是其中坚持最久的那个。
我问他,为什么要学中文呢?
阿新说,除了自己喜欢,还有就是从他10岁以来,越南如雨后春笋一般,突然大量涌入了很多中国企业,对中文岗位的需求大大增加。
一般来说,有两个地方需要会中文的越南人。一个是导游,另一个就是企业储备双语人才。
而会中文的,总能比不会的,每个月能多个1000多元的收入。
阿新告诉我,根据语言能力高低,也不乏因为会说中文而收入翻倍的例子。
阿新是一名90后。从他身上,我看到了越南年轻人的缩影。
他是芽庄人,后来才来的胡志明市。
阿新的心态特别好。起初刚到大城市来,他是不嫌工资低的。只要能锻炼自己,稳定下来了,再慢慢调整。
最开始,他的工资只有3000元。现在,最低也有8000元了,有时候能超过1万。
不仅如此,他现在带团的排期满满当当,你临时约都约不到了。
问他的生活状态。他说,自己已经结婚,妻子在芽庄。他在芽庄拥有一块地。每个月,自己花1000多的房租,2000多寄回给父母。
真好。
我问阿新,8000元,减去房租的1000元,再减去给父母的2000元,那剩下的5000元,是都寄给老婆是吗?阿新噗嗤一声笑了,说刘老师,我自己也需要生活费的呀!
这个怪我,这个怪我。但总的来说,阿新给我的感觉,特别“富足”。
这到底是城市的区别,还是年轻人和年轻人之间的区别呢?
总之,我接触到的越南人,普遍都给我这样一种感觉:
勤奋,扎实。但也松弛,自在。
我继续问阿新,你觉得自己和身边年轻人,压力大吗?
越南,努力又平和的国家
阿新笑得很灿烂。
他说,不大啊。反正房子和车子都买不起,两个很大的压力就没有了啊。
我挺惊讶的。
我原本以为他会说,反正房子车子都有了,所以没什么愁的。
但是他却说,车子收税太高了,房子基本上是富二代和海外的人在买。非要说有什么压力的话,可能孩子教育比较有压力。毕竟除了上学,一般还要送去补习班。
这种感觉,似曾相识。
越南的企业,也给我这样的感觉。
(横幅上写着:向认真工作的员工致敬)
你说越南企业躺平吧,他们其实非常努力。参访的企业负责人,也和我们反馈,越南本地招来的工人,听话又勤快。
你说他们不进取吧,电动汽车、半导体、互联网这些高端制造,他们也不见缺了什么。
你说他们性子软吧,合规一卡,非常强硬地在执行。
可你说他们好强吧,你问他们对AI怎么看,他们却说,这些都是中美大国要去考虑的事情,等做出来了,他们接着用好了。
非常自洽。非常有“钝感力”。
阿新也是这样。
中文不容易学,他却没想过放弃。
不仅是中文,起初俄罗斯的企业来得多,他大学还辅修了一门俄语。成绩特别好,总是拿奖学金。
正当我陷入了沉思之中,一个卖水果的小摊贩走过来,向我们兜售切好的水果。
我留意到,咖啡店的老板看见了小摊贩在挨桌询问,却丝毫没有赶他的意思。
(芭乐、番石榴……热带水果拼盘)
阿新说,这就像是“你吃饭,他也喝粥”。
除了特定的一些地方,店老板一般都不会赶走摊贩的。
我突然有了顿悟。
回顾那些出海成功的企业,或者鼓励进出口的国家,你会发现他们之所以越过越好,从来都不是因为谁“霸权控制”了谁。
而是这句朴实的话:你吃饭,他也喝粥。
互相帮助。合作共赢。
下一站,印尼
时间过得很快。越南行,迎来了尾声。
这几天,紧锣密鼓的参访、学习,我一次次被中国企业在海外的韧性所感动,所震撼。
但同时,我也被越南年轻人那股扑面而来的活力,所深深打动。
阿新说,他会给未来打10分。
满分就是10分。
有人说,这是因为越南高速发展,年轻人就对国家有希望有信心。
但我觉得,阿新给我的“平和”感,更多是一种“坚定的个人选择”所带来的力量。
不论在什么环境里,对于有些人来说,生活就是不断破墙而出的过程。而对于另外一些人,生活是在为自己建筑一堵堵高墙。
对于企业来说,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出海,困难重重。
市场准入门槛、本土竞争压力、政策风险应对……解决了一个问题,你还不知道下一个问题什么时候突然跳出来,吓你一跳。
没有什么是完全给中国人定制的。但是,中国企业出海,总是充满了各式各样的机会。
每一个国家,都有它潜在的市场。
步履不能停。
以上就是关于【刘润:关于越南,最后说几点】的相关消息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