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菜市场的生意,并没有完全凋敝,他们正以一些看不到,甚至想不到的方式,重生。
商界杂志(ID:shangjiezz)报道
作者丨李 倩
编辑丨赵春雨
“榴莲9.9元一斤!”
“草莓8元一斤,15两斤!”
“苹果10元4斤”
在博主“重庆赶集王”的镜头里,菜市场有便宜实惠的惊爆价,有琳琅满目的小商品,有喧嚣嘈杂里夹带的人情冷暖……
记忆里,菜市场是小孩牵着母亲的手,指着摊位五颜六色的菜说“妈妈,今天我想吃番茄炒蛋!”于是母亲一边挑拣着摊位上的番茄,一边与老板进行唇枪舌战的价格拉扯,反反复复,停留几个摊位后,满载而归,填饱家人的肚子。
如今,手机买菜、送菜上门、社区团购高歌猛进,专属菜市场的生意,彻底被互联网抢占了人气、客流、市场和风头。
现在,年轻人在赶集博主镜头的指引下,踏进菜市场。去听见摊贩们的叫卖,去看见菜市场这幅生动的市井画卷,去购买新鲜的蔬菜、活蹦乱跳的鱼虾,香味四溢的熟食……
博主玩转菜市场
早期很多人喜欢去菜市场寻寻觅觅,只为一口新鲜食材;也有人起个大早赶个早市,就喜欢吸那股子“朝气”;也有人在孤独的时候去菜市场逛逛,和摊主砍砍价,就能感受到久违的人情味。
对于菜市场里的摊贩和顾客来说,这里不仅仅是一个买菜的地方,更是一个生活的场所。他们在这里交流、分享、感情连接,共同构成了城市的基层社会生活。
但,这么美好的画面却因为“脏乱差”三个字逐渐消失。
数据显示,南京有超过50%的菜市场营业额在逐年下降,北京三环内的大型菜市场仅剩2个,广州每年有5家左右菜市场消失……
脏乱差的环境遇到互联网巨浪,彻底把菜市场的船打得翻滚,去菜市场的消费者,变得寥寥无几。
以重庆为例,2022年,全市城区菜市场数量575家,经营商家41780户,从业人员78779人,交易总额349亿元。与2021年同比,市场数量减少58家,经营户减少28654户,从业人员减少4.5万人,交易额下降11.6%。
记者也线下随机采访的20位消费者,均表示经常使用美团优选、多多买菜等线上买菜平台,很少去菜市场。
菜市场向上链接着农户、摊贩、周边小商业,向下赋有当地烟火气,真的要被互联网冲淡?答案,不。因为有一群年轻人,正在为菜市场绝境求生。
数据显示,在社交平台上小红书上已经有158w+关于逛菜市场的安利帖,抖音有关菜市场话题浏览量超163亿次。在让菜市场重新回到年轻人眼中这一过程里,赶集博主们可谓是中流砥柱。
如自媒体账号“重庆赶集王”持续更新着重庆不同的菜市场集市信息,收获了不小的热度。重庆赶集王这样评价自己“我们的作用就像是船夫,在摆渡这个菜市场,为大家,也为我们自己的生活。”
7月18日上午,记者与“重庆赶集王”在重庆市渝北区金渝超市相约,共同体验菜市场赶集的热闹氛围。
金渝超市这个赶集点每个月逢2/5/8赶集,集市里人头攒动,商品种类繁多。不止有蔬菜瓜果,还有生活日用、服饰鞋包。
赶集王告诉记者“每一次赶集里边的品类都是不一样的,今天赶集可能水果蔬菜占大头,下一次赶集你可能就会看见有在这里卖鲜花的,有开在菜市场的玫瑰。”
经过长时间的拍摄,赶集王已经和菜市场的许多摊贩成为了老熟人.赶集王一边和商贩打招呼,一边和记者介绍。
“这家豆花已经开了二十年了,三块一碗,便宜好吃又大份。”
“这里有个卖芝麻油的哥哥也很有意思,他的芝麻油是在菜市场现磨的,不掺一点儿假。他给这个芝麻油叫宝亮,因为他家的芝麻油保质保量啊!有意思吧!”
“这个卖早餐的阿姨在这里摆了好多年,一块钱一个手工饺子,皮薄馅大,特别多回头客。”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因为“重庆赶集王”的视频来到菜市场打卡消费,谈及做赶集视频的初衷,赶集王表示,“菜市场赶集不仅是我们的工作,也是我们的生活。做博主之前,我的习惯就是精打细算地把生活过好,我知道哪家市场最便宜、哪个商贩那里蔬菜品质最好,后来我发现,这些东西成为了我的独家资讯,我就想尝试一下,用视频的形式去传播资讯,带大家一起‘精打细算’。”
“当我拖着一身班味的身体逛菜市场,会发现身体感官是被打开的。听到方言的吆喝,闻到海产的腥味,看到一些奇异的特产也会勾起我的好奇心。工作的焦虑,似乎在这一刻被消解。”一名95后白领分享着对菜市场的迷恋。
新菜市场,来了
博主们通过宣传视频为菜市场引流,菜市场也因为年轻人的到来,有了新样貌。
据艾媒咨询的报告,2023年中国年菜行业市场规模为1291.3亿元,同比增长81.0%。预计2024年将达到1708.1亿元,而到2026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626.4亿元。
记者发现,菜市场正在向年轻化的综合体靠拢,菜市场不仅提供新鲜农产品还能满足日用百货的购买需求。
为了摘下“脏乱差”的刻板印象,菜市场还通过更新升级设备,进行智能化建设,引入清晰合理的分区管理,做出富有艺术感、创造性和地方特色的装修设计,扭转了以往鱼腥味弥漫、地板潮湿、灯光昏暗的形象,摇身一变成为明亮整洁、令人耳目一新的高颜值消费场所。
此外,一些菜市场管理者告诉记者,为了拓宽经营思路,他们会引入图书、文创、咖啡、演出等多种新业态,推出特色经营,既增加了菜市场的文化元素,也使菜市场与城市和社区的关系更加紧密,不断拉近着菜市场与年轻人的距离。
有市场,有消费者,玩家与机遇也就来了。菜市场作为新零售市场的最后一块“处女地”,这片万亿级别的市场,及其背后全域级覆盖的用户和流量,无论对于哪一家企业来说,显然都具有相当的诱惑力。
相比叮咚买菜、京东买菜,菜老包算是个新玩法。
成立于2016年的菜老包,以农贸市场为载体,依托外卖平台,成了供应新鲜农产品的运营商,目前已在美团、饿了么等大型电商平台外卖生鲜板块市场份额超40%。
据了解,菜老包通过聚合农贸市场资源,与菜场商户进行合作,并对外进行积极招商,建立品质品牌。对于蔬菜水果、粮油副食、肉禽海鲜、百货等生鲜货品在线下通过摊主自主精细化分类选品,再上架至菜老包线上生鲜平台,拓开平台销量。
将农户线上与线下销售两手抓,曾经一个商户至多只能提供七八样货品,因为互联网可以提供上千种货品。这样的模式下,商户增收达到了曾经的两倍往上。
南坪正大市场,有一家“菜老包南坪直营店”,石大姐7平米的菜摊就坐落在这里。
石大姐15年开始做鲜蔬外卖,现在店里八成以上的收入都来自外卖。石大姐每个月通过菜老包生鲜平台可以做3000多单的外卖业务,从接单到包装完成只需要4到5分钟,最忙的时候一天就接了199单。
石大姐在互联网平台帮助下,菜摊实现了“在线化、数字化”外卖数据让石大姐有了更精准的进货预估。
与此同时,在线下农贸市场,菜老包积极策划相关活动进行引流。比如,在安心菜场冉家坝店,通过在“七夕节”举办“椒个朋友,你是我的菜”快闪活动,吸引了大批年轻消费者,单日客流量突破8 000人。
除了重庆菜老包外,多个生鲜电商巨头也开始联合商户,将菜市场的菜送上更多人的饭桌。这样一来农民种出来的菜园子有得卖了,居民们提出来的菜篮子也有得买了。
菜市场,City Walk的一环
在年轻人眼里,菜市场到底有多火?
以南京最大的菜市场科巷为例,一条不过800米的街道,可以从头吃到尾,排队1小时还限购的鸡蛋糕、即便在工作日也能叫到800多号的糕团店……年轻人拖着行李箱来排队,让菜市场成为南京美食的新代名词。
《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说,了解一座城市最好的方法是逛菜市场,在美食家的口中,菜市场是在地的、生活的、充满烟火气的。在年轻人眼里,治愈二字就是菜市场的关键词。
过去,我们很难将菜市场和年轻人联系到一起,更多的是年轻人打开手机,点顿外卖。反观现在,年轻人正在用自己的方式拥抱菜市场。
北京三源里、上海蒙西、杭州红石板……在一二线城市,菜市场正成为City Walk打卡热门地。大众点评上,涌入菜市场的年轻人,或在评价区写下“菜场寻宝记”,或在攻略笔记里分享“菜市场散步导览”。
年轻人们通过网络种草,选择有特色的菜市场,结合周边的历史文化街区,规划city walk路线。在行走中了解菜城市文化、特色商品、以及市场内外的文化故事。在菜市场内,体验传统的购物方式,与摊贩交流,了解不同食材的用法,感受地方语言和风土人情。年轻人的到来不仅为市场带来新消费,还有一些年轻人用相机或手机记录下市场内的生动场景——新鲜的蔬菜水果、忙碌的商贩、满足的顾客,将市场温暖的瞬间分享到社交平台,形成了一次宣传引流的闭环。
此前小红书推出“菜市场漫游指南”话题,收获了5964.3万浏览量,豆瓣“菜市场爱好者”小组达到了15.7万人。
菜市场作为链接社区新生活的纽带。不分年龄和社会背景,在你来我往的交谈中,菜市场的热闹氛围发酵扩散开来,而这种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是任何虚拟市场(平台)所取代不了的。
END
来源:商界杂志(ID:shangjiezz)
版权说明:版权归原作者及其原创平台所有。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
点击「锐公司 ID:shangjiezz」阅读原文
以上就是关于【让年轻人上头的菜市场】的相关消息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