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备受关注的“大衣哥”朱之文诉网暴者侮辱、诽谤案在北京互联网法院正式开庭审理。这场持续四年的网络暴力风波终于迎来了法律的裁决时刻。在庭审现场,被告人认罪认罚,并解释自己的行为是“一时头脑发热”。然而,当法官询问其具体悔过态度时,被告却含糊其辞,未能给出明确回应。
当晚,奔流新闻记者通过朱之文的代理律师——北京中定律师事务所主任杨安明了解到,该案将择期宣判。而朱之文唯一的诉求只有一个:“依法处理”。
被网暴四年,“大衣哥”的愤怒与不解
提起这起案件,朱之文在接受海报新闻采访时难掩愤怒和困惑。“她为什么要这样胡说八道?如果是为了生计发几条视频赚钱,我还能理解,但她P图造谣,在网上骂了整整四年!”他说道。
据朱之文透露,这位网暴者不仅针对他本人,还将攻击范围扩大到他的家人,包括儿子、儿媳,甚至家中未满周岁的孩子。这些恶意内容形式多样,有的将他的头像P到别人的身体上,有的把他P成婴儿躺在别人怀里,更有甚者直接在标题中对他进行辱骂和造谣。
朱之文表示,许多造谣者的视频都是朋友转发给他看的。他坦言:“我根本不认识这个人,也从未见过她,她为什么要在网上这样对我?”面对这些恶劣的攻击,朱之文选择不再沉默,而是通过法律途径为自己讨回公道。
艰难取证:290条视频背后的真相
2024年5月,朱之文的代理律师团队开始对涉及侮辱、诽谤的视频进行证据固定,并向北京互联网法院提起诉讼。调查发现,该自媒体账号自2020年4月起便开始发布针对朱之文的恶意视频。律师团队共公证了约290条涉案视频,其中29条的播放量超过5000次。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发布带有侮辱、诽谤内容的视频,若播放量超过5000次,可能构成犯罪。此案中,被告发布了大量类似视频,情节严重,已达到刑事立案标准。
杨安明律师介绍,他们在接受朱之文委托后,曾多次尝试通过私信或电话联系被告人,希望通过柔性方式解决问题,但对方始终没有回应。最终,在法院的协助下,律师团队锁定了被告的住处并成功与其取得联系。随后,他们向法院提起了刑事自诉,并在被告人所在地徐州立案。
杨安明强调:“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任何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希望大家不要在网络上随意发泄戾气,同时遇到类似事情也不要慌张,法律永远是你最坚实的后盾。”
如何认定侮辱罪和诽谤罪?
甘肃嘉乐律师事务所律师韩毅鹏指出,在名誉权纠纷案件中,侵权人若存在侮辱或诽谤行为,会被认定为侵犯名誉权;情节严重的,还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
《民法典》明确规定,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而《刑法》则进一步规定,以暴力或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侮辱罪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最常见的就是言语攻击(如骂人),此外还包括戏弄、诋毁等行为。特殊之处在于,侮辱不仅可以通过语言表达,还可以通过动作甚至暴力行为实施。一旦公然侮辱他人且手段恶劣或造成严重后果,就涉嫌构成侮辱罪。
诽谤罪则主要指捏造、篡改或明知是虚假信息仍传播散布的行为。韩毅鹏表示,目前我国法律已将网络认定为“公共场所”,如果行为人利用信息网络传播贬损他人名誉的内容,且情节严重,则可能构成犯罪,需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值得注意的是,“侮辱罪”和“诽谤罪”属于刑事自诉案件,受害人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朱之文的期待:为更多受害者发声
朱之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希望通过此次诉讼,不仅为自己讨回公道,也为其他遭受网络暴力的人树立一个榜样。“我希望我的经历能让大家明白,面对网络暴力,我们不能忍气吞声,要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他说。
事实上,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网络暴力事件频发,给当事人带来了极大的精神伤害和社会压力。然而,由于取证困难、维权成本高等原因,很多受害者往往选择隐忍。朱之文的这次行动无疑为公众提供了一个积极的示范:只要坚持,正义终会到来。
编辑有话说
网络暴力的危害不容小觑,它不仅摧毁了受害者的心理健康,也可能对其家庭生活造成深远影响。朱之文的经历提醒我们,面对网络暴力,既要勇敢站出来维护自身权益,也要学会借助法律的力量寻求帮助。
与此同时,作为普通网民,我们也应反思自己的言行。一句看似无关痛痒的评论,可能成为压垮他人的最后一根稻草。尊重他人、理性发言,不仅是对他人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
朱之文的案件虽然尚未宣判,但它已经引发了社会对网络暴力问题的关注。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类似的案例推动法律完善,让每个人都能在网络世界中感受到安全与尊严。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广众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zmdnky.org.cn/article/107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