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澳大利亚一场前所未有的音乐会正吸引全球目光——已经在2021年离世的美国实验音乐作曲家阿尔文·卢西尔,其“迷你大脑”正在实时创作并演奏新曲目。这场名为“复活”的项目由澳大利亚跨学科团队“四头怪”主导,通过将卢西尔的白细胞转化为干细胞并培育类脑器官,实现了科学与艺术的边界突破。然而,这也引发了关于意识本质、生命伦理的激烈争议。
“复活”项目的核心,是利用卢西尔生前捐献的白细胞进行重编程。科学家将其转化为诱导多能干细胞,再通过定向分化技术形成类脑器官——一种模拟人脑神经网络的微型组织。这些直径仅几毫米的“迷你大脑”被置于64电极的精密网格中,实时捕捉神经信号,并通过开源软件将电脉冲转化为音乐。团队成员马特·金戈德透露,整个系统需对信号进行复杂算法处理,包括过滤噪音、识别可转化为音高与节奏的模式,最终形成连贯的曲目。
值得关注的是,卢西尔本人早在1965年的作品《为独奏者创作的音乐》中,便首次尝试用脑电波生成声音。这一先锋理念,在60年后以更激进的方式延续——他的生物样本成为技术介入的载体,而“创作”过程完全脱离人类肢体,仅依赖神经活动。
那么,迷你大脑是否拥有意识呢?有分析指出,类脑器官虽具备神经元网络和电信号传递能力,但缺乏完整大脑的结构与感知输入系统。这更接近一种生物模拟器,其‘创作’本质是随机神经活动被算法赋予音乐意义的产物。换言之,听众感受到的“即兴演奏”,实为技术干预下的概率性结果。
然而,有人认为:“即使没有自我意识,类脑器官的神经活动仍承载着卢西尔的生物特征。他的创作偏好可能通过细胞记忆被部分保留。”有人感叹“科技让艺术家的灵魂得以永生”,也有质疑者直言:“这不过是高级点唱机,与卢西尔的真实创作无关。”
从科学角度来看,干细胞具有分化成各种细胞类型的潜能,通过特定的技术手段将其诱导形成类脑器官,在理论上是可行的。然而,要确定这个类脑器官是否具有真正的意识,科学界目前尚无定论。
类脑器官虽然在结构和某些功能上模拟了大脑,但与真正的人类大脑相比,仍然存在巨大差距。大脑的意识产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涉及到神经细胞之间海量的连接和相互作用,以及个体长期的生活经历和学习积累。目前的类脑器官研究,只是在模拟大脑发育的早期阶段,距离具备自主意识和高级认知功能还非常遥远。
也就是说,“四头怪” 团队所培育的卢西尔 “迷你大脑”,很大程度上可能只是在执行一些基于其细胞特性的基本生理活动,将其创作音乐的行为简单等同于原作曲家的意识表达,缺乏足够的科学依据。
然而,“复活”项目触动了敏感的伦理神经。有人提出尖锐问题:“若类脑器官能持续进化,未来是否需赋予其法律人格?当技术模糊了生与死的界限,如何重新定义‘艺术家’? 普通人是否也能通过保存细胞,让创造力超越肉体消亡?”
这场实验的价值,或许不在于解答“迷你大脑是否有意识”,而在于它迫使人类重新审视艺术的本源。当神经信号经由算法成为旋律,不得不让人思考:艺术是意识的产物,还是连无生命体也可参与的熵减游戏?如果莫扎特的大脑被“复活”,他的新作该署名人类,还是实验室?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科技生活快讯,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zmdnky.org.cn/article/109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