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一场名为“地月空间DRO探索研究”的学术研讨会,在北京揭开了中国航天史上又一里程碑——全球首个基于远距离逆行轨道的地月空间三星星座正式宣告建成。这项由中国科学院主导的工程,不仅实现了三项“国际首次”技术突破,更将人类探索深空的边界推向了更远处。
早在2017年,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的科研团队便锁定了DRO轨道的战略价值。这条距离地球31-45万公里、月球7-10万公里的特殊轨道,因其“低能耗进入、稳定停泊、全域可达”的特性,被科学家称为“地月空间的天然良港”。
经过五年基础研究,2022年专项启动,目标直指构建地月空间大尺度三星星座——DRO-L、DRO-A、DRO-B卫星相继升空,却在2024年3月遭遇发射异常:双星组合体仅进入远地点13.4万公里的轨道,不足预定高度一半。一场惊心动魄的“太空救援”随即展开。科研团队通过多次轨道机动补救,硬是将两颗“帆板受损”的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耗时123天、航程850万公里,创造了深空故障恢复的奇迹。
此次任务的核心突破在于三个维度:通过创新设计,卫星仅消耗传统方式五分之一的燃料便完成地月转移,为大规模开发地月空间降低成本。在117万公里距离上验证K频段星间微波通信,突破大尺度星座组网的技术瓶颈。利用三星互测数据,3小时即可达到传统地基系统2天的定轨精度,大幅提升航天器运行效率。中国科学院研究员王文彬形容这一体系“相当于把地面测控站搬上太空”,为未来深空探测提供了全新的技术范式。
社交平台上,中国网友将DRO卫星称为“星坚强”,感叹“连太空故障都能逆袭,这就是中国航天的韧性”。有人调侃:“三体世界的‘黑暗森林’里,我们找到了自己的安全港。”但也有称:“耗费巨资建‘太空灯塔’,何时能变现?”对此,科普博主算了一笔账:DRO轨道卫星可稳定运行百年,若用于月球资源开发导航,长远收益或远超投入。
三星星座的建成标志着中国正从“跟随者”转向“规则制定者”。DRO轨道作为连接地球、月球与深空的枢纽,未来可能成为太空基地的选址热点。谁能控制DRO,谁就掌握了月球资源运输的‘收费站’。而中国已通过先发优势,在此领域占据主动权。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基础科学。中国科学院计划在DRO部署误差70亿年仅1秒的原子光钟,用于验证广义相对论。这种“以工程反哺科学”的模式,或将重塑人类对时空本质的认知。
中国地月三星星座的意义,远超技术突破本身。它既是太空基建的“脚手架”,也是深空探索的“宣言书”——当其他国家还在近地轨道争夺时,中国已将目光投向200万公里外的地月空间。而这不是终点,而是星际大航海的第一声汽笛。未来,随着更多卫星入驻DRO,月球基地建设、跨行星航行乃至太空经济,或将加速从科幻走入现实。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科技生活快讯,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zmdnky.org.cn/article/11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