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提出的乌克兰领土分割方案,正将这场持续三年的战争推向一个更具争议的转折点。特朗普政府特使基思·凯洛格抛出一项“柏林模式”分治计划,提议将乌克兰划分为俄控区(乌东四州)、英法“保障区”(西南部)及乌控区(基辅及北部),并在俄乌接触带设立30公里非军事区。若美俄达成协议,美国还将从波罗的海北约国家撤军。这一方案迅速引发国际震动——既被视作“冻结冲突”的尝试,也被质疑为大国瓜分弱国的现代版“雅尔塔协定”。
凯洛格的方案以二战后德国分治为蓝本,但历史背景的差异使其合理性备受挑战。1945年的德国是发动侵略的战败国,而乌克兰是主权国家且仍在抵抗;当年美苏两极格局已演变为美俄欧多方博弈,北约内部对介入乌克兰的态度亦分裂:波兰等国主张强硬对抗,德法则倾向避免直接冲突。
更关键的是,方案默认俄对乌东四州的控制,却让北约势力进驻乌西,这既触碰乌克兰“主权不可谈判”的红线,又刺激俄罗斯的安全焦虑——俄方甚至要求将赫尔松与敖德萨纳入管控区,试图扩大势力范围。
美国看似扮演调停者,实则借分治强化对欧洲盟友的控制。通过让英法驻军,美国既能减少直接介入风险,平衡欧洲内部的势力,又能在一定程度上牵制俄罗斯。而承诺从波罗的海撤军,既是美国战略收缩的既定方针,以减轻自身在欧洲的军事负担,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与俄罗斯的关系,以换取其在其他地缘议题上的妥协。
俄方对这一方案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赞同。这一态度不难理解,若该方案得以实施,俄罗斯在乌克兰的战略目标将在很大程度上得以实现。而对于乌克兰而言,情况则截然不同。由于该方案牵扯到乌东永久主权问题,乌方很难接受。
俄罗斯虽获乌东控制权,却面临北约西扩的隐形威胁。俄政治学者杜金指出,分治可能引发俄国内强硬派不满,认为普京未能彻底实现“去纳粹化”目标,反而让北约力量逼近边境。
乌克兰成为最大输家。分治方案不仅剥夺其对东部领土的实际控制,还将其国家决策权置于外部势力之下。泽连斯基多次强调“主权不可交易”,但美国中东特使威特科夫已公开暗示乌需承认领土损失,白宫更被曝在矿产协议谈判中以切断军援施压乌让步。
在社交媒体上,一方痛斥“弱国无外交”的残酷现实:打了两年的仗,乌克兰取得的真正意义上的利益到底是什么?搞到最后难道就是列强瓜分?历史似乎总是在循环交替,国弱就会面临挨打、被分割、被占领甚至亡国的命运。二战时期的德国,作为发动侵略战争并战败的国家,被分割尚可理解;但乌克兰是被侵略的国家,如今却反遭盟友分割,这让人质疑这个世界是否还有公理。
也有网友认为,乌克兰若不谈判就不会丢这么多土地,就不会面临被分割的局面,毕竟任何谈判都比战场上的损失大。然而,也有人持有相反观点,认为不分割就只能等着更多的土地被侵占,从当前形势来看,这或许已经是最好的选择了。
还有网友引用艾教授的话 “尊严只在剑锋之上,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指出一个国家如果连自己都无法保护自己,就不能奢求别人给自己讲道理。
而对于这个方案,不少网友觉得英法高兴坏了,美国偷偷发财,俄罗斯如愿以偿,最受伤的却是乌克兰。一旦乌克兰签署这份协议,等待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可能只有一场持续百年的仇恨。更有观点犀利指出,分治实为美国平衡策略的延续——通过制造俄欧对立,巩固自身全球霸权。
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问题专家万青松认为,分治方案本质是“冲突冻结”,但俄乌核心矛盾未解:乌东主权归属、停火监督机制、西方军援是否持续等议题仍无共识。复旦大学教授韦宗友则指出,美国急于在复活节前达成停火以彰显外交胜利,却忽视方案可能激化北约内部分歧,甚至诱发东欧国家安全恐慌。
俄罗斯高等经济大学分析师梅洛扬直言,分治或为俄乌开启“千年仇恨”埋下伏笔:乌东俄控区可能成为第二个德涅斯特河左岸,而北约驻军将刺激俄采取更强硬反制措施。
这场分治争议,暴露出国际秩序中权力政治的冷酷逻辑。当小国沦为大国博弈的棋盘,其命运往往不由自主。然而,历史也警示我们:1919年的《凡尔赛和约》以分割德国收场,却为二战埋下祸根;今日若强行切割乌克兰,恐将催生更不可预测的地缘动荡。或许,真正的和平不仅需要停火协议,更需要超越零和博弈的全球治理智慧。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科技生活快讯,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zmdnky.org.cn/article/11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