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上海街头,左耳飘来韩语,右耳传来泰语——这样的场景不再是外滩或迪士尼的专属。近日,北外滩滨江的“小巨蛋”、天安千树的昌化路桥等,曾被本地人调侃“鸡肋”的景点,意外被泰国游客挤得水泄不通。一位网友在社交媒体吐槽:“迪士尼热力追踪项目里,一车人除了我全是泰国游客!”更有跟拍摄影师发现,工作日下午的“小巨蛋”前,80%的排队者来自东南亚,穿黑色丝袜的泰国女孩成了辨识标志。
泰国游客的行程清单与传统旅游攻略大相径庭。他们绕过东方明珠,直奔北外滩“小巨蛋”拍照,挤在天安千树的桥上直播,甚至组团打卡曾被国人吐槽设计“奇葩”的商场。些选择源于泰语社交平台上疯传的“小众出片地”攻略。
一名泰国游客坦言:“我们在ins和TikTok上看到这些地方,照片里的上海既现代又魔幻,和泰国完全不同。”更有趣的是,他们沿袭了韩国游客的“美食地图”,比如涌入被韩剧带火的“很久以前羊肉串”店,却对羊肉兴趣寥寥,反而冲着牛肉和贴心服务而来。
泰国导游Hannah在上海工作三年,她观察到,自中泰互免签证政策实施后,赴沪泰国游客量直线上升,近期更因泰国传统假期叠加机票低价出现“井喷”。“淡季往返机票仅1000元,旺季也不过1700元,比飞普吉岛还便宜。” 经济账背后还有文化亲近感——泰国游客普遍认为上海饮食兼容度高,生煎、小笼包与泰式口味接近,支付宝和微信的“无现金+翻译功能”更让他们直呼“比曼谷还方便”。
这股热潮正在重塑上海旅游业态。为迎合东南亚游客,部分餐厅推出泰语菜单,潮玩店迎来“700元扫货”的泰国潮人,连洗浴中心的自助餐都被列入必体验项目。更值得关注的是,上海推出的“离境退税即买即退”政策和“Shanghai Pass一日通票”,让外国游客的消费力直接转化为本地经济增量。数据显示,一名比利时游客通过即时退税在一家瓷器店二次消费,商家单日销售额提升15%。
有分析指出,泰国游客的涌入不仅是短期政策红利,更折射出中国城市旅游的深层吸引力。携程创始人梁建章曾分析,中国入境游若达到全球平均水平(占GDP1%),可带来万亿经济增长。然而,如何将“打卡流量”转化为持续消费,仍需完善细节——例如提升小众景点的多语种服务,开发更符合东南亚游客喜好的文化体验项目。
这场“泰式上海热”看似偶然,实则是政策便利、性价比优势和社交传播共同作用的结果。当泰国人用新鲜视角重新定义上海,本地人不妨换个身份当回“游客”,或许能在熟悉的城市里,发现被忽略的“魔都B面”。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科技生活快讯,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zmdnky.org.cn/article/11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