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俄罗斯别尔哥罗德州州长维亚切斯拉夫•格拉德科夫,在社交平台公布了一组刺痛人心的数据: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的三年半里,该州因乌军袭击已导致23名儿童死亡、167名儿童受伤。这一声明再次将边境地区的平民伤亡问题推向舆论焦点。
作为俄罗斯与乌克兰接壤的“前线州”,别尔哥罗德州自2022年2月以来频繁遭受炮击、无人机袭击及地雷威胁,其首府别尔哥罗德市更成为双方攻防的“风暴眼”——2023年12月30日,乌军对该市的集束弹药袭击曾造成14人死亡(含2名儿童)、108人受伤(含15名儿童),成为冲突中俄方单次伤亡最严重的平民袭击事件之一。
格拉德科夫提到的儿童伤亡数据,是边境冲突长期化的缩影。根据公开报道,仅2024年2月至5月,别尔哥罗德州便发生多起针对平民的致命袭击:2月15日,导弹袭击导致1名儿童死亡、4名儿童受伤;5月17日,无人机攻击一辆载有家庭的汽车,造成一名4岁男孩及其母亲死亡。州政府称,乌军使用的手段从传统火炮扩展到无人机投掷地雷,甚至攻击加油站和居民区,导致儿童在街头、家中甚至校车上成为“随机受害者”。
面对持续的人道危机,别尔哥罗德州近期成立专项基金会,承诺为21岁以下受袭儿童提供疗养康复、特殊药品及医疗器械支持。这一举措被部分俄罗斯民众视为“迟到的补救”,但也被质疑为“政治作秀”。
社交平台上,有网友贴出2023年12月袭击后医院人满为患的照片,质问:“为什么三年后才成立基金会?”另一派观点则认为,在西方持续军援乌克兰的背景下,俄罗斯边境居民已成“被遗忘的群体”,“基金会至少让幸存者看到一丝希望”。
法律与伦理学者则聚焦于战争规则的失效。日内瓦公约明令禁止攻击平民设施,但别尔哥罗德州的多起袭击中,住宅、学校、加油站屡次成为目标。当一方使用集束弹药,另一方以报复权为借口袭击居民区,国际人道法便沦为一纸空文。俄乌冲突的“外溢效应”正使边境地区陷入“以暴制暴的恶性循环”。
乌克兰政府多次否认故意攻击平民,并指控俄方“伪造伤亡以博取同情”。独立调查机构“冲突观察站”分析师玛丽亚•彼得罗娃表示,俄乌双方对袭击细节的描述常存在巨大差异,“例如2024年1月别尔哥罗德袭击中,俄方称死亡18人,而乌方暗示这是俄军防空系统误击所致”。这种“罗生门”使得,真相则湮没于碎片化的信息战中。
在这场没有赢家的博弈中,别尔哥罗德州的儿童成为最沉默的群体。一名当地教师在匿名采访中描述:“我们教孩子躲避空袭警报,却无法解释为什么世界容不下他们的童年。”或许正如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所写:“战争中最可怕的不是死亡,而是活着的人必须学会与死亡共存。”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科技生活快讯,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zmdnky.org.cn/article/11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