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在股东大会上一句“绝不用海归派,海归派里有间谍”的言论,将原本关于企业人才战略的讨论,推向了社会价值观的争议漩涡。有媒体发文称,董明珠“海归间谍论”错误且危险。批评其言论涉嫌歧视、背离常识,甚至可能加剧社会对海归群体的偏见,但支持者认为这是企业规避风险的务实选择。
而在争议的层层发酵中,一个被忽视的视角逐渐浮现:当舆论场急于站队时,部分媒体对言论的标签化加工与对立情绪的刻意渲染,是否也在无形中扭曲了这场讨论的初衷?
董明珠的发言本是企业内部对人才策略的阐述,核心逻辑在于“无法鉴别风险则主动规避”。有网友直言,企业用人本质是成本与收益的权衡,不用未必是歧视,只是承担不起试错成本。
但这一逻辑在传播中迅速被简化为“海归=间谍”的粗暴标签,部分自媒体甚至将话题引向“爱国与否”的极端对立。这种将复杂管理决策简化为意识形态站队的叙事,既模糊了企业安全与人才公平的实质矛盾,也让理性探讨的空间愈发逼仄。
新京报等媒体强调“警惕群体污名化”,但个别机构为博眼球,刻意将董明珠过往“拒绝高薪挖人”“坚持自主培养”等言论拼贴成“反国际化”人设。这种选择性呈现虽带来流量狂欢,却让公众注意力偏离了真正关键的问题:中国企业如何在全球化竞争中构建既开放又安全的人才体系?当“非黑即白”的框架主导舆论场,企业正常的策略调整极易被异化为价值观批判的标靶。
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企业面临诸多风险,尤其是涉及核心技术领域。海归群体中确实存在个别被境外势力策反,从而泄露国内企业或机构机密的案例。对于企业而言,在无法精准鉴别谁是间谍的情况下,采取保守策略,选择从国内高校培养人才,不失为一种自我保护手段,这是企业的自主选择权。
例如,曾有留学生在攻读学位期间,被某国情报人员以签证官身份接近并策反,归国后在我国负责核心涉密工程时,向境外间谍情报机关提供了 14 项不同等级的秘密情报。这类案例让企业不得不提高警惕。
有网友称,董总说“海归里边有间谍”,没有说所有的海归都是间谍,她的表达是客观公正的。而格力不用海归,只不过是因为企业无法鉴别,而采取的一种止损手段而已。 为什么被错误解读?是理解不够?还是别有用心推波助澜?
有人认为,董明珠的话没有毛病,她在企业内部言论显然被社会放大了。然而,有些媒体过度解读炒作董明珠“海归间谍论”,又是何用心呢?
这场风波的吊诡之处在于,它同时戳中了社会多个敏感神经。对支持者而言,董明珠的强硬姿态契合了“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集体共鸣;对反对者来说,言论中的排外色彩触动了全球化受益者的身份焦虑。
而媒体对流量的追逐,进一步将这种分裂情绪推向高潮。某短视频平台数据显示,带“董明珠 间谍”标签的内容播放量是“格力技术专利”的8倍,算法推荐无形中构筑起信息茧房,让不同立场群体在各自回音壁中不断自我强化。
解开这个死结,或许需要回归问题的本质。企业当然有权根据风控能力选择用人策略,但公众人物在公开场合的表述应避免以偏概全的群体定性;媒体监督不应止于道德批判,更需追问:当海归人才占比已达全国研发人员总量的18%时,我们是否建立了与之匹配的安全审查体系?
风浪终会平息,但留下的思考不应止步。当一家企业的用人策略演变成全民价值观论战时,或许该警惕:那些被流量放大的极端对立,是否正在让社会失去就事论事的能力?毕竟,在“支持”与“反对”的声浪之外,更重要的或许是建立一套让本土与海归人才都能安心创新的制度——而这,需要的是建设性的讨论,而非撕裂性的喧嚣。
某些媒体,无论是为了提升自身影响力,还是为了谋求更多的关注与利益,对这一事件予以过度解读与渲染,进而加剧公众之间的对立情绪,实乃不必要之举。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科技生活快讯,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zmdnky.org.cn/article/11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