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一段洗车场的监控视频将大众ID.4推上风口浪尖。浙江一位车主驾驶ID.4进入洗车店时,车辆突然自动刹停,惯性导致其眼部撞击遮阳板,最终诊断为视网膜脱落。这场看似普通的交通事故,却因车企的冷漠回应与车主“不要赔偿,只要道歉”的诉求,演变为一场关于智能安全系统可靠性、车企责任边界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全民讨论。
据车主描述,事发时车速约10公里/小时,车辆在无预警情况下触发自动紧急制动(AEB),巨大的惯性使其右眼撞向遮阳板,经诊断为视网膜裂孔并伴随玻璃体出血,自费医疗费用达数千元。尽管厂商承认AEB启动,但以“系统符合国家标准”为由拒绝进一步担责。这一回应与2023年ID.4系列频发的车机黑屏、动力丢失等故障引发的集体维权事件如出一辙——当时车主同样指控大众“回避技术缺陷,敷衍用户诉求”。
眼科专家指出,视网膜脱落多由外力冲击导致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分离,高度近视患者风险更高。车主虽未透露是否近视,但撞击瞬间的眼球变形足以诱发此类损伤。更值得警惕的是,视网膜脱离若未在72小时内手术,可能导致永久性视力损伤。
事件中车主虽及时就医,但术后恢复仍需数月,且存在视物变形风险。这暴露出智能安全系统设计中对人体工学的忽视:AEB的制动逻辑是否考虑低速场景下乘员惯性伤害?安全带与气囊能否与紧急制动协同防护?
此次事件折射出智能汽车时代的深层矛盾:一方面,AEB、自动驾驶等技术被包装为“绝对安全”的卖点;另一方面,系统误判、传感器失灵等风险却被弱化。清华大学汽车安全实验室专家指出,当前AEB测试多基于碰撞避免场景,却忽视低速环境下乘员惯性伤害的评估,“就像只测试防撞能力,不管急刹时咖啡会不会洒”。更严峻的是,车企常以“符合国标”为挡箭牌,但国标往往滞后于技术迭代——例如,中国AEB测试标准仍未纳入复杂路况下的误触发率指标。
法律界人士认为,若调查证实AEB系统存在设计缺陷(如传感器误识别洗车设备为障碍物),车企需承担产品责任;但现行法规对“系统逻辑合理性”的界定模糊,给维权留下难题9。更深层的伦理问题在于:当智能系统替代人类决策时,责任如何分配?北京交通大学教授李明阳比喻:“这如同医生手术失误,不能仅以‘医疗设备合格’免责”。
大众ID.4的自动刹车争议,恰似智能汽车狂飙突进中的一枚警示灯。技术进步固然值得喝彩,但若以用户健康为代价,再炫酷的创新都将失去意义。车企可以OTA升级系统,但谁给车主OTA一双完好的眼睛?那些因“保护”而受伤的人,是否已被遗忘在技术的阴影里?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科技生活快讯,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zmdnky.org.cn/article/117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