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一名体重仅84斤的女子在社交平台发视频,称自己网购的167件女装中仅有不到10件能正常穿着。她展示的试穿画面显示:标注为M码的连衣裙拉链卡在胯部,L码阔腿裤的腰围仅容儿童手掌,针织开衫的袖口窄到勒出红痕。她的吐槽,却意外揭开女装行业长期存在的“尺码通胀”乱象——商家将服装越做越小,甚至被网友嘲讽“S码是给蚂蚁穿的”“女装像童装”。
事件引发广泛讨论的关键,在于其戳中了消费者的集体痛点。数据显示,2024年女装退货率中因尺码不符占比达67%,部分网红店铺甚至突破80%。有网友自嘲“退货太多,快递员都认识我了”,更多人则质问:“商家不就是炒作所谓的白瘦幼审美吗?”
也有人认为,167个包裹留下不超过10件你也好意思说,现在商家退货率这么高,都是这些人搞的。自己买的衣服穿不上自己就没问题?买之前不问客服吗?衣服太小不是你的问题就是客服问题。
争议背后,是商家为压缩成本、刺激消费而制定的畸形策略:将童装版型放大10%作为成人女装出售,或通过缩小尺码减少面料用量——一件雪纺衫胸围缩减6厘米,批量生产可省下数万元成本。这种“偷工减料”的商业模式,与社交媒体鼓吹的“A4腰”“BM风”形成合谋,将“小码=高级感”的审美焦虑转化为利润。
有专家指出,长期穿着过紧衣物可能导致血液循环障碍、肋骨变形等问题,但商家却将“塞进童装”包装为自律标杆。讽刺的是,当消费者被迫为“小码执念”买单时,真正的标准早已失序:同一品牌的M码胸围差异可达5厘米,某网红店铺的L码腰围仅相当于国标S码。这种混乱不仅加剧身材焦虑,更催生荒诞现象——部分消费者为穿上XS码极端节食,而另一些人转向购买童装,形成“用脚投票”的无奈反抗。
面对乱象,变革已在局部萌芽。上海某品牌推出“真实尺码计划”,标注适合体重区间而非字母码数,销量逆势增长40%;杭州企业引入3D扫描定制技术,实现个性化版型适配。我国消协正探索建立“尺码诚信黑名单”,要求商家公示实测数据。有学者呼吁,唯有打破“以瘦为美”的单一标准,让服装回归“蔽体”与“悦己”的本质,才能真正终结这场审美闹剧。
这场始于84斤女子的争议,不应止于对商家的声讨。当穿衣自由被异化为尺码PUA,当身体成为商业博弈的牺牲品,需要追问的是:衣服究竟为谁而做?美不该被瘦定义,就像春天从不只有一种花开。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科技生活快讯,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zmdnky.org.cn/article/118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