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河北省廊坊市三河市掀起的一场”招牌革命”,让这座城市的商业街巷陷入前所未有的混乱。这场以”规范市容”为名的行政指令,最终演变成一场耗费千万财政、激怒万千商户的形式主义闹剧。
一、拍脑袋决策:三河招牌一夜变脸 在三河市政府某会议室的白板上,”国际范儿街区改造”的字样至今清晰可见。2024年7月,未经任何社会风险评估,这份由个别领导闭门造车炮制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导则》横空出世。其中最匪夷所思的条款莫过于:”除国际国内连锁品牌,不允许使用红蓝底色或字样”。
这项规定直接导致全市1800余家商铺遭遇”颜色屠杀”。老字号饭店”刘一手火锅”的金字招牌被强行涂成灰色,电器城老板王先生刚花8万元定制的红底招牌被迫拆除。”执法人员说红蓝底色太土,可我们本地人就认这个色儿啊!”面对镜头,服装店主张女士哽咽道。
更荒诞的是执行手段。城管部门发明”五步工作法”:无人机航拍取证、大数据比对颜色、GPS定位巡查、约谈商户洗脑、夜间突击强拆。某夜市一条街三天内更换32块招牌,施工噪音引来居民投诉,负责人竟称:”这是政治任务,必须按时销号。”
二、面子工程:227万打水漂的数字幻象 千里之外的内蒙古呼和浩特,一场更大的资源错配正在上演。住建厅斥资227.53万元打造的48块液晶屏,日均亮灯不足2小时,却堂而皇之写入年度工作报告。”这些屏幕主要是给参观团看的,领导来了必须演示系统。”知情人士透露。
更令人瞠目的是”空中楼阁”式政务系统。投资1200万元的6个信息化平台中,供排水监管系统上线3个月即瘫痪,人才管理系统数据停留在2022年。更离谱的是费用转嫁套路:以”战略合作”名义让银行承担运维费,待合作终止后留下一地鸡毛。
三、数据狂欢:山东项目的虚假繁荣 在齐鲁大地,项目开工仪式正沦为政绩表演秀。淄博高新区某工地半年内三次举行奠基礼,每次都宣称”百亿级项目启动”。知情人士指认:”同一个地基反复填挖,土方车拉的都是同一片黄土。”
数据造假达到触目惊心的程度:烟台蓬莱区申报90亿项目两年仅投500万,滨州博兴县70亿项目仍在图纸阶段。更有企业揭露:”参加集中签约就像走秀,合同盖章就完事,落地遥遥无期。”某开发区招商办主任坦言:”数字好看就行,反正考核只看签约数。”
四、破局之道:从形式主义泥潭突围 这些匪夷所思的现象背后,暴露出深刻的制度性病灶:
1. 政绩考核异化:GDP崇拜催生”数字出官”怪圈,基层干部陷入”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上级不注意”的认知扭曲。
2. 决策机制缺陷:重大项目”一把手说了算”,专家论证沦为走过场,听证会变成通知会。
3. 监督体系失灵:内部审计形同虚设,媒体监督屡遭阻挠,群众举报石沉大海。
值得欣慰的是,中央纪委的通报犹如当头棒喝。目前三河市已成立商户补偿专班,内蒙古叫停所有在建”景观工程”,山东省纪委监委进驻多地开展专项巡察。但根治顽疾还需构建长效治理机制:
当权力学会敬畏市场的自然生长规律,当政绩考核真正回归民生本位,类似的三河式荒诞才不会重演。毕竟,城市的生命力永远来自烟火气,而非领导案头的效果图。
编辑有话说: 从三河的招牌噩梦到内蒙古的天价屏幕,再到山东的项目泡沫,这些案例共同勾勒出形式主义的丑陋嘴脸。它像一剂慢性毒药,消解着政府的公信力,透支着社会的信任资本。根治形式主义,需要的不仅是通报问责,更是深层次的制度改革。当每个决策都能听见民声,每项工程都能经得起历史检验,我们才能真正建成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广众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zmdnky.org.cn/article/11846.html